專利有效性判斷歧異之研究─以民事再審程序為中心

我國於2007 年增訂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 條第1 項規定,容許民事法院自為判斷專利有效性爭點,確立「行政舉發撤銷」與「民事無效抗辯」雙軌挑戰專利有效性的途徑。但如民事侵權判決先行確定,嗣後始發生專利舉發撤銷成立的情事,此際,因專利權之效力視為自始不存在,則該侵權成立之確定判決即欠缺判決基礎,將衍生得否據以提起再審之訴的問題。雙軌制的設計,係公私法二元體制下的產物,為釐清上述爭議,本文從紛爭的源頭開展,以權力分立的視角剖析,行政機關准予專利的「行政處分」與專利權此「私權」二者的法律性質;其次,討論司法權審查的定位及其介入審查行政權的界限;再者,結合民事訴訟相關理論、重要判例、判決,闡述現行雙軌制下提起再審之訴的爭議;最後,參酌日本制度以為我國現制之借鏡。
- 相關連結: https://www.tipo.gov.tw/public/Attachment/792116563996.pdf
- 智慧財產局刊登日期: 106.10
- 本網站刊登日期: 2017/11/3
初探人工智慧作為發明人之爭議(上)──以歐洲、英國及美國為例
初探人工智慧作為發明人之爭議(下)──以中國大陸、日本、韓國及我國為例
探討醫藥專利禁反言──以美國判決為基礎
醫藥相關發明審查基準修正重點及第二非醫藥用途請求項的撰寫與審查之研究
第二醫藥用途發明判決研析——著重在非以新適應症為技術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