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新型專利之審查、無效實務與侵權介紹

壹、前言
我國自93 年7 月1 日施行新專利法,將新型專利改採符合形式審查規定即可給予新型專利權之制度,以節省審查人力,並可使新型專利申請人縮短取得專利權的時間。惟由於新型專利未經實體審查,有不安定之慮,新型專利權人如欲行使其權利時,依專利法之規定應提示新型專利技術報告進行警告。而德國自1891 年設立新型法,其新型即採形式審查,可快速獲得權利保護,其後續衍生的無效、更正、行政救濟與侵權等運作方式,有別於經過實體審查的發明制度;本文將介紹德國新型專利有關形式審查、無效、更正、行政救濟與侵權等之運作方式,期能對我國之新型專利有所啟發與幫助。
- 相關連結: http://www.tipo.gov.tw/ch/MultiMedia_FileDownload.ashx?guid=1fd33f4f-1869-4b90-aeef-e25d80d52ea6
- 智慧財產局刊登日期: 2010/02
- 本網站刊登日期: 2010/6/2
初探人工智慧作為發明人之爭議(上)──以歐洲、英國及美國為例
初探人工智慧作為發明人之爭議(下)──以中國大陸、日本、韓國及我國為例
探討醫藥專利禁反言──以美國判決為基礎
醫藥相關發明審查基準修正重點及第二非醫藥用途請求項的撰寫與審查之研究
第二醫藥用途發明判決研析——著重在非以新適應症為技術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