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侵害訴訟之均等論在日本的實務案例研析

為保障專利權人的權益,避免他人僅就申請專利範圍之技術特徵作非實質的改變或替換,即可規避專利侵權責任,「均等論」的理論與原則逐步成形。均等論之運用使專利權範圍不侷限於文義,強化對專利權人的保障,但是伴隨而來的是可能產生專利範圍不明確的問題,若運用過當,使專利權人不當擴張其權利範圍,將阻礙他人對技術的改良,反而延滯科技進步,其運用不可不慎。
均等論的立論基礎,是惡意的直接仿冒較為少見,專利權人應享有適度超越申請專利範圍文義解釋的擴張範圍權利,以防止抄襲者不道德的仿冒。目前均等論已成為專利侵害判斷的重要原則之一,我國也參考美、日、德等專利侵權鑑定起步較早,且實際案例豐富的國家,在「專利侵害鑑定要點」中,將這些原則逐步導入。
日本產業型態與我國較為相近,但其早期對於均等論採較為保守之立場,其發展與所持立場頗值探討,因此本刊特別安排「有關均等論之專利侵害案例研析」專題,由劉國讚先生所著的「專利侵害訴訟之均等論在日本的實務案例研析」,以2 件判例,闡述五項要件中的第一項要件「非本質部分」,敬請參閱。
- 相關連結: http://www.tipo.gov.tw/ch/MultiMedia_FileDownload.ashx?guid=875b1d57-9f62-433c-8f97-340adb0d6da0
- 智慧財產局刊登日期: 20090301
- 本網站刊登日期: 2009/7/1
初探人工智慧作為發明人之爭議(上)──以歐洲、英國及美國為例
初探人工智慧作為發明人之爭議(下)──以中國大陸、日本、韓國及我國為例
探討醫藥專利禁反言──以美國判決為基礎
醫藥相關發明審查基準修正重點及第二非醫藥用途請求項的撰寫與審查之研究
第二醫藥用途發明判決研析——著重在非以新適應症為技術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