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專利侵權法定賠償額應思考的面向

我國民事之損害賠償制度,係以填補損害為原則,損害賠償之方法,以回復原狀為原則,金錢賠償則是損害無法回復原狀時之替代補償方式;「智慧財產權」為財產權的一種,當智慧財產權受到侵害,權利人亦係循上述民事損害填補原則,請求損害賠償。但因智慧財產權基於無體財產權之特性常發生權利人舉證困難,導致判賠金額較低、甚至無法請求損害賠償等案例,因此國際上有輔以法定賠償(statutory damages)、懲罰性損害賠償等制度,加強權利人之保護,然法定賠償制度並非「與貿易有關的智慧財產權協定」(TRIPS)所定之強制性制度,各國智慧財產權法適用法定賠償額規定有所差異,本文將從各國法定賠償制度出發,探討實證上之運用及問題。
- 相關連結: https://pcm1.tipo.gov.tw/PCM2010/PCM/ebook/book/250/6/index.html
- 智慧財產局刊登日期: 2019.10.21
- 本網站刊登日期: 2019/10/21
簡介主要專利局之專利複審及爭議審議組織
淺談專利法修正草案之爭議案審議
美國專利多方複審禁反言之對事效範圍—— 以實務變遷為中心
淺析加拿大工業設計保護制度
美、日、韓、澳設計專利加速審查制度比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