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產學營運總中心


 

臺灣四面環海,我國造船、船運、水族等海洋產業在全球表現卓越,在巨型遊艇的製造,我國居全球第四、亞洲第一,其中兩家遊艇製造商分別排名全球第四與第七[1];在船運上,我國海運貨櫃量在全球前10大船運公司[2]中,便有三家海運公司上榜;至於水族方面,我國之觀賞魚培育技術也在國際上赫赫有名[3]

這些亮眼表現背後的推手之一,是以「海洋」為特色的大學—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以下簡稱:海洋大學)。創校近70年的海洋大學,長期以來培養了食品科技、水產養殖、海運科技與管理、海洋工程與海洋科學、船艦製造等海洋科技優秀人才,帶動我國海洋產業之發展;在產業服務上,海洋大學藉由校內豐富的研究資源與成果,為我國漁業、水產養殖業、水產食品科技產業、海洋能源、河海防災、船舶建造、海洋運輸等產業注入新技術,並依據產業特色與需求,量身打造適合技術需求者之服務內容,手把手地帶動產業技術升級,使我國海洋產業得以在國際上展現軟、硬實力。

本次優質技轉經驗分享訪談對象為海洋大學產學營運總中心,該中心協助校內研究團隊進行智財分析、智財布局、產學合作及技術移轉,透過本次報導將帶大家瞭解海洋大學之研究特色、校內專利及技術商品化之推動實績。

「海洋科技」為主軸,教學、研究、服務與推廣並重

隨著國家政策的推動,海洋大學各科系也就先進技術與產業熱門應用領域,進行研究發展,包括:人工智慧、物聯網、食品科學與食品安全、離岸風電之海事工程、智慧航輪、生技醫療、海洋環境保育等領域發展,並成立海事發展與訓練中心、海洋工程科技中心、海洋中心等單位,培育出航輪科技、離岸風電與海洋能源高科技、漁業與養殖等特殊專業人才。

海洋大學為了加速學研成果落地產業應用,在校內設有20餘個以海洋為特色的研究中心,以及各種實驗、實習與現場調查設備,包括:全國唯一的「臨海水生動物實驗中心」、世界第三大的「空蝕水潮實驗室」、亞洲最大的「海洋工程綜合實驗館」、國家級海洋研究船—海研二號、操船模擬中心、衛星遙測團隊、智慧海運系統、水產品產銷履歷驗證中心等;此等場館之設立,讓海洋大學除了加速創新研究外,也可針對產業技術發展需求,直接在上述場館中進行實驗、製作及測試等技術服務,協助產業突破技術瓶頸。

圖 1、海洋大學特色技術

產總中心—專利商品化之舵手

為建構友善產學環境,海洋大學於2000年將校內原設置之「智財發展中心」與「創新育成中心」整併為「產學技轉中心」,成為校內智財管理、技術移轉及創業育成之產學合作單一窗口;為提升產業服務之運作效率,2018年產學技轉中心升格為一級單位,並更名為「產學營運總中心」。

與一般國立大學不同的是海洋大學的「產學營運總中心」(以下簡稱:產總中心)是一自給自足的單位,因此在校內學研成果的推展上,可以延聘具有智財或產業經驗之專業經理人,協助校內研究團隊挖掘優質技術、完善智財布局,並使技術推廣、契約談判、行政運作有較大的發揮空間,提升產學合作與技轉之成效。在校內師生與「產總中心」的通力合作下,近年海洋大學之產學合作、技術移轉表現亮眼,在產學合作收入上,從2011年迄今從5.8億成長至12.5億,技轉收入由400萬元成長至5,000萬元。

為何海洋大學近10年來在產學合作與技術移轉成果上,有這樣的轉變呢?主要係因學校專業技術的特殊性,與優秀傑出的校友群深耕於海洋大學各個特色領域產業中,例如養殖、運輸、船舶等產業。隨著世代更替,過去成功的經營者年齡多超過55歲[4],近年來這些產業中的二代經營者開始接班,新一代經營者接受了更完整的專業教育與國際視野,在長輩經驗傳承的基礎之上,更勇於嘗試利用新科技帶動企業轉型,因此近10年來海洋大學在產學合作上收入成長逾2倍、技轉收入則成長8倍,顯示產業接納新技術意願提高,而海洋大學在協助廠商產業科技化的鏈結上,也展現了具體的成效

落實技術商品化評估,優質技術、專利服務產業

海洋大學為提升專利商品化之能量,並讓優質技術得以在產業擴散,該校在研發成果之權利化到商業化過程中,均會透過每月召開產學營運委員會,集合校內、外各領域專家,進行研發成果專利申請、技術移轉、專利權維護、專利授權、專利轉讓等審查,以使產業與校內研發團隊合作時,可以取得高品質之技術與專利,帶動我國相關產業之技術轉型與升級。

在海洋大學,發明人之專利申請、維護費用採補助審查機制:在專利申請提案上,每一申請案均會交由外部智財或技術專家進行「技術商品化評估」,作為產學營運委員會委員審查專利之參考;在外部智財專家部分,主要以國內大專院校智慧財產權相關系所之教授、專利事務所之高階主管擔任,技術專家部分則由發明人提出建議名單。

當發明人提出專利申請時,產總中心便會就每一申請案提出4位智財專家名單,並由發明人提供2位專家名單,再由校長或授權一級主管勾選其中2位專家進行該專利申請案之技術商品化評估審查。

而專家們在進行專利提案資料審查時,會就該發明進行專利檢索、專利分析、市場分析與商業化潛力評估等作業;確認該項專利提案具有商業價值後,進一步提供技術發展策略、專利申請與運用之策略,甚至針對後續市場之潛在授權對象、國際行銷、國際合作等提供建議。

在專利申請案經專家評估後,校內召開產學營運委員會進行新穎性、進步性、產業利用、市場發展性等審查,並由發明人親自與會進行報告,讓委員更清楚瞭解技術內容與未來技術之應用方向,作為審定專利補助申請國家/地區別之參考;在產學營運委員會審查過程中,除探討該專利申請案本身之商品化可行性外,也會參考校內過去該技術領域產業推廣之概況、該發明人先前產學合作或技轉之意願與成果,以使校內資源準確投入具市場效益之發明中。

除了在專利申請上進行嚴格把關,在專利維護上,海洋大學對於維護費之補助審查,也與專利之推廣、產業運用實績進行連結。在海洋大學,校方補助之專利維護費為三年,在第四年繳費前,發明人需向產總中心提出申請,此時產總中心會盤點過去三年該專利之技術移轉、專利授權等推廣情形,並送交產學營運委員會作為審查參考,此時發明人也需列席報告,確認該發明人持續進行產業推廣與服務之意願。

此外,在研發成果之商業化運用上,海洋大學認為專利是創造技術價值的投資,研究團隊願意負擔費用提出專利申請,表示對其技術之商品化有一定之意願;對於不提出專利申請或最後未通過專利申請審查的技術,若具市場潛力時,會由產學營運委員會進行營密之實質審查與認定,一旦認定為營密者,就其技術產出過程及產出成果需依「研發成果營業秘密管理辦法」,確實採取保密措施,例如:產總中心負責進行密件正本之保存,密件文件進行機密標示、設立專區存份機密文件、不得任意複印、掃描等管制措施,以保護各研究團隊之技術內容。

多元推廣,提升教師產業服務之意願

「教師」是大學推動產學合作與技術移轉的關鍵人物,在海洋大學中,資深研發團隊在產總中心的積極服務下,已建立合作默契;而新一代的教師進入校園後,為了強化教師參與研究成果之產業化應用意願,產總中心透過各類活動與教師接觸,而這些推廣活動,多年來也持續在校內辦理,讓校內教師團隊可以與時俱進,掌握政府海洋產業發展政策、各部會研發補助/創業輔導計畫以及校內產學合作、技術移轉之各項措施,希冀提升校內成果產業化之應用。以下為各項推廣活動之說明:

  1. 1.新進教師座談會

        為使新進教師瞭解產總中心之服務,產總中心會在新進教師座談會中,詳細說明產總中心對校內研發團隊提供之服務,包括:校內專利申請流程、產學合作/技術移轉談判與簽約、專利申請/維護之審查方式與分攤比例、專利檢索與分析、校內營業秘密管理等內容,讓教師一旦有智慧財產權或產業服務之疑問時,可取得相對應之資源。

  2. 2.「IPO我幫您」活動
  3.     在校內啟動「IPO我幫您」之初,產總中心利用午休時間巡迴各系所與教師、研究團隊等進行面對面互動,說明專利申請、營業秘密保護、產學合作、技術移轉等服務資訊,同時也向教師們說明政府各部會針對產業發展趨勢所訂定之研發補助審查重點與方向。

  4.         每當校內新進教師、新科系主任有意願進行產業服務時,產總中心便會前往拜訪,並記錄該教師之研究領域,再規劃技術推廣活動或媒合時量身定做各式切合教師研究發展、產業服務之資訊,例如:依據教師技術發展的重點領域,邀請參加適切的展覽、競賽或提供教師各部會補助計畫資訊(如:智慧機械、大南方發展計畫-智慧養殖等)、創新創業輔導計畫資訊(如:價創計畫、萌芽計畫等)。

  5.         透過此活動,產總中心可與教師建立良好互動與信任,同時透過一對一的深談,掌握教師最新的研究資訊,鼓勵教師提出專利申請,為後續產業服務做好準備。

  6. 3.辦理技術媒合會、校外參展
  7.        在技術推廣上,產總中心會不定期針對不同技術領域或主題,邀請相關領域之教師參與技術媒合會,或至校外參與創新技術博覽會、漁業展等展會,讓教師之技術可於產業進行曝光,使研究團隊有機會與業者接觸與交流;在此等活動上,產總中心也會邀請研究團隊於展場進行技術介紹,並拍攝技術影片,進行網路宣傳,提升技術曝光度。

  8. 4.訂定獎勵措施,提高教師產業服務誘因
  9.        在制度設計面,海洋大學也設置多個獎勵辦法,鼓勵教師走出校園、服務產業,例如:設置「國際發明展參展補助作業要點」,讓教師可以積極參與國內外發明展或競賽;在「研發成果衍生新創企業實施要點」中,則鼓勵教師積極研發並進行專利布局,將技術帶入產業、成立衍生公司,或借調新創企業或技轉成效卓越的教師。校方也制定彈性薪資辦法增加教師薪資,或調降權利金收入之行政管理費用之比例,以鼓勵教師踴躍參與技術移轉推廣及授權。

  10. 5.協助研究團隊規劃技術新領域,打造新價值
  11.     此外,當研究團隊在技術發展遇上瓶頸,或想轉換技術發展領域時,便可洽詢產總中心。產總中心會就研究團隊之技術領域,進行專利檢索、製作專利地圖,並配合政府政策及市場情報,提供研發團隊研討未來技術可發展的方向。此外,研究團隊與業界合作所產生之衍生技術,若規劃進行專利申請,但遭遇原技術之專利公告在即時,產總中心也會透過延緩公告,讓新技術完成專利申請,擴大技術保護範圍,讓專利再創新的價值。 

產總中心在與研究團隊的互動中,也發現校內年輕教師對產業服務熱忱高,是未來海洋大學推廣產業服務的新生代,不過由於年輕教師們與業界接觸尚有限,因此在產學合作、技術移轉等媒合、談判或簽約過程中,仍需產總中心之協助,並透過彼此之配合,提升該校產學服務之能量。

提高技術媒合率

各校技轉單位,在技術推廣上各有門道,海洋大學產總中心之技術推廣,與研究團隊共同合作,齊心協力推廣,使技術加速擴散於產業中。以下為海洋大學技術推廣之作法:

  1. 1.專利申請技術商品化評估,羅列潛在授權對象

            海洋大學發明人在申請專利時,在專利提案簡報過程中,需報告未來可能之潛在授權名單;此外,在外部審查時,智財/技術專家也會評估適合發展之應用領域與市場區域,因此在專利布局時亦會就該些區域進行專利申請,並發展可授權對象名單。
           至於產總中心,則適時針對教師的研究範疇,透過國際專利分類號進行專利檢索,找出該領域對應之專利申請人名單,並參考政府推動政策之白皮書、產業分析情報等,尋找適合之授權對象與機會。

  2. 2.鏈結外部管道,加速技術之轉介

            除透過校內外智財專家、發明人與產總中心之合作,從專利地圖與產業情報中,歸納出市場需求較高之應用領域,以及該領域之潛在授權對象外,透過與傑出校友之企業鏈結、由教師長期合作之學研機構轉介、教師到校服務前任職企業/合作企業等,都是可能之合作對象。

  3. 3.參與科技部國際產學聯盟,盤點校內技術能量、加速技術媒合

            海洋大學為科技部推動之國際產學聯盟成員之一,透過聯盟之參與,將業界專家引進校園,協助盤點校內技術能量,並挑選適合進行產業服務之技術、列出潛在授權對象,並進行合作對象引薦、安排參與各式展覽與媒合,提升技術曝光度,促成產學合作。

  4. 4.加強展會參與,直接接觸技術需求者

            在技術推廣上,海洋大學高度重視參展和校外推廣,產學營運委員會在進行專利維護審查時,均會檢視各項專利推廣、技轉成果,因此為了讓校內技術增加市場之曝光,產總中心每年均會參加國內、外各式展覽,並在會場上直接與技術需求者面對面接觸,建立後續合作之機會。

客製化服務,提高媒合成功率

海洋大學所面對之養殖業、食品科技業、造船等產業,正值世代輪替之際,第二代經營者對於技術引進接受度高,對於智慧養殖、物聯網、冷鏈物流、人工智慧、自動化生產技術之導入並不排斥,惟在企業資源有限的情形下,於引入新技術時,會參考上一代創業者之想法,以及評估技術引進後可為企業帶來的實際效益,並商議合作價金。

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總中心認為一產學合作案、技術移轉案能否成功之關鍵,在於「廠商要的是什麼?」,若學校與研究團隊提供之合作內容,可切中企業的需要,成功率便可大大提高。

因此,在與企業接洽的過程中,產總中心也會依據企業的實際需求,找出最佳的技術組合。另一方面,在技術推廣上,海洋大學於挑選合適商品化之技術或專利時,以「技術價值最大化」為優先考量,分析技術鏈之上下游關係,不分領域或研究團隊,尋找最佳的專利進行專利組合,以提高專利/技術被產業接受與利用之機會。

以「藻類」技術為例,從養藻、萃取、加工處理、初級應用到生技研發等不同階段的基礎研究及應用研究乃至商品行銷,橫跨不同院系所之專業,海洋大學以一條龍的方式,提供一站式的服務,媒合各專業領域教師輔導廠商,從養藻到打造出面膜、藻油、益生菌等高附加價值的產品。例如水產養殖學系李教授之「從海洋淬鍊紅鑽-開發紅藻高價值應用產品」,係自臺灣海域分離出適合萃取藻膽蛋白之本土種頂絲藻藻種,並完成藻種分子鑑定、純化、保種及建立培養技術與智財保護,再生產高品質藻紅蛋白,提供國際檢測市場所需要之高靈敏度、高辨識度、高螢光強度、低衰減率之試劑原料。

籌備完整技術解決方案的下一步,便是與業者接觸。業者十分重視與教師之間關係,因此產總中心與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默契,通常初步接觸時,以瞭解業者需求為優先,讓教師與業者先建立關係,在教師與業者洽談技術合作內容時,若涉及實質層面技術之討論,產總中心將提供保密協議讓教師與業者進行簽署。另外,產總中心亦會提醒教師將技術內容之關鍵字進行轉換,若是討論到數值則以數值區間表示,同時並請教師準備技術實施後之成果簡報,讓業者加速瞭解該技術之創新處與可為企業帶來之效益

經過教師與業者的接觸後,產總中心從中瞭解教師在授權價金上的態度,後續再協助教師與業者商討合作內容與授權金,或作為企業與教師的溝通橋樑,讓學校提供之技術、專利可以真正為企業所用,完成商品化。

在技術擴散成果中,以系統工程暨造船學系柯教授之「擴散型端板螺槳」技術移轉與專利授權為例,該螺槳技術深獲造船產業業者肯定,自2011年起便陸續以非專屬授權方式授權國內外業者。2013年「擴散型端板螺槳」技術於我國提出專利申請,2014年獲證(專利號:TW I515147),在2020年該專利以優渥的金額將專利專屬授權予國內知名之船舶用螺旋槳大廠。在此個案中,產總中心為了保障先前已技轉之廠商得以持續運用該項技術,故與專屬授權之廠商,議定可讓先前技轉之廠商持續運用技術;此外,產總中心也與業者達成協議,若該技術在美國取得專利權時,授權範圍將擴及該筆美國專利,且校方將可再取得另一筆授權金。

總結

海洋大學以「海洋」為特色辦學並服務產業,在研究團隊與產總中心合作下,近年技轉成果豐碩,為養殖產業、造船、離岸風電等產業帶動技術轉型或提升,但在推動產業服務的過程中,產總中心也發現產業在智慧財產權之觀念需進行扎根與強化,唯有如此業者才能找出企業中值得保護的核心技術,進行智財保護,強化技術之競爭力。未來,海洋大學除了將持續挖掘校內優質技術將之擴散至產業應用外,也希望藉由辦理智慧財產權之系列講座,提升學生與產業界在智慧財產權上的保護與運用。最終,藉由海洋產業的技術扎根,讓我國海洋產業立足台灣,囊括四海,競爭國際市場訂單所向披靡,戰無不勝。


受訪人: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產學營運總中心產學技轉組 溫組長

[1] 資料來源:ShowBoats International-2021 Global Order Book

[2] 資料來源:Alphaliner100

[3] 資料來源:天下雜誌-世界第一!屏東水族王國靠出口觀賞魚蝦賺上億

[4] 農漁業普查統計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