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農法-重整我國農業結構,開創全新農業時代

案例公司運用獨創天癒農法,成功培育高營養價值作物。

個案簡介

科技的繁榮創造了城市的繁華,卻也帶來了環境的污染、心靈上的喧囂,創造出愈來愈多的「文明病」,因此現代人開始注重養生、回歸自然,拒絕加工食品,有機食品蔚為風靡,促進傳統農業轉型為有機農業,讓農產品擁有更廣大的市場機會。

案例公司研究農耕方法已逾30年,受訪者楊洵副總經理承襲父業,將父親鑽研多年之農業栽種灌溉系統產業化,希望透過農業技術的進步,擴大農業經濟規模,提高農業於整體產業的地位。全球首創「天癒農法」技術運用生物仿生概念,開創新的農業技術理念,吸引以色列等農業技術大國關注,紛紛越洋來到我國參訪示範農場,而案例公司也代表我國參與國際農業技術交流,成為國內農產業的代表廠商。

本次專利商品化訪談由楊副總與國人分享一路上的研發點滴,以及未來對於產業環境遠景,農業也是甚少曝光之技術主題,針對案例公司之歷程,希冀能給予國人不同的啟發。

專利農法-保護技術利基,無私回饋產業應用

天癒農法技術被視為未來農業改革之重要技術,於研發初期即申請專利保護核心技術,也成功通過審查獲得專利證書。楊總經理表示,專利能夠保護發明,避免在研發過程當中被競爭者干擾破壞,失去該發明之原始技術精神,案例公司在核心技術之上,繼續投入進階技術研發,完備整個天癒農法技術,從無到有,再從有到好,這期間花費了長達30年的時間,獲得專利,是案例公司對於技術投入的心血證明,也讓技術的後續研發獲得支持。

天癒農法技術有別於以往的商品化案例,其特殊性在於商品無法立即透過技術的實施而獲得,本次案例的商品是利用該技術栽種所收穫的農作物,由於透過天癒農法所產出的作物已經超越了有機食品的等級,在市場價值定位上比有機食品更高,但由於農作物無法將技術的卓越性和特別性直接外顯,例如營養價值、食用口感等等,都需要消費者親自體驗,或是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市場教育、累積口碑,才能夠逐漸獲得市場的回饋,看到技術商品化的價值所在。

專利除了保護發明,同時也能夠讓發明人擁有技術獨佔的實施權利,然而,案例公司選擇放棄技術獨佔,楊總經理表示,未來將全面開放技術「無償」使用,以僅需導入設備模組的低負擔方式,即可申請應用此種農法。天癒農法技術以關心農業為出發點,希望透過技術的應用來改善我國三農問題-「農民」、「農作」、「農業」,為了達成理想,技術開放是必要手段,才能讓天癒農法真正落實產業利用。

案例公司以率產業之先,為市場奠下發展利基,但由於整體產業環境尚未成熟,因此正積極制定推廣策略,讓技術能廣泛落實產業利用,希望創造出成功的農業經濟模型,從農作方法開始、逐步打開通路、最後建置農業商業平台,形成完整體系,協助農業跳脫傳統的框架,運用高效率、高產能、高附加價值的品牌包裝手法,打開國際通路,讓我國成功升級轉型為「生機之島」。

專利農法打開全球農業產研供銷大門
圖一、專利農法打開全球農業產研供銷大門

農法創新-生物仿生技術,顛覆傳統農業生產模式

大約於30年前政府開始推廣有機農業,以健康、安全、無汙染為訴求,楊副總經理的父親當時即意識到有機農業對於人民飲食安全以及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必定是未來農業發展趨勢,因此,決定舉家遷移至梨山,全心投入農耕技術的研發,希望能夠鑽研出一條未來農業技術的新道路,突破農業現有技術發展,讓農產品具有更高的經濟價值,提升整體農業發展環境。經過30年的投入研發,以仿生學為基礎之天癒農法技術終於成功落實應用,農法技術跨越許多過去農業發展的障礙,其特色在於:

  1. 1.讓荒土變沃土,創造適合植物生長環境

    以仿生學原理為核心,透過模仿雨林生長環境以及人體血液供應系統,建置系統化模組,控制溫室環境的溫、濕度,創造適合植物生長環境,以及運用地下管路系統,讓養分能夠如人體血液供應一般,穩定且均勻輸送至土壤的各個角落,每株作物均能獲得充足的養分。案例公司憑藉此套系統,於屏東農業生物技術園區成功讓原本貧瘠的土壤,透過系統的調節成為可豐收的沃土,吸引世界各地專家前往示範農場觀摩。

  2. 2.提升農作物品質,獲得更高經濟價值

    天癒農法打破地理環境以及季節的侷限,讓高山作物也能夠在平地收穫、夏季作物也能在冬季生產,不須休耕,農作物可以生生不息地成長,因而大幅提升產量。而地下養分供應系統也可讓農作物獲得充足養分,具有更高的營養價值,應用在中草藥的種植上,更可增強藥草的有效成分,因此不僅是生機飲食市場,更提升至中草藥培育供應,讓農業發展進入到「輔醫農業」新世代。

  3. 3.有效降低生產成本

    在系統有效率的控管之下,不僅可提升農作物品質,並且也可大幅節省耕作成本,楊副總經理表示,一套系統理論上可支持4公頃的農地,每2分地(約600坪)僅需2~3人即可作業,因此不須大量人力投入長時間的照顧,降低了整體的管理成本。此外,透過地下系統的調節,土壤就像是一個大型的培養皿,營養肥料僅需使用傳統十分之一劑量,即可在土壤中自行培育增生,發揮與原有劑量相同的效能及效用,在人力物力成本上,獲得大幅的縮減,估計導入系統三年之後,就可以將成本回收。

  4. 4.刺激小型農場誕生,提升農業生產人口,擴大產能

    由於管理農場的時間與人力降低,從事農業不再像過往風吹雨淋日曬,屬於高勞動力的辛苦工作,透過系統調控溫室環境,也可降低天災風險,穩定產量,可望吸引更多人力回流投入。楊副總經理表示,未來系統導入以2分地為基準,也就是一個家庭人口所能負荷的範圍,可望刺激家庭投入經營,成為副業,刺激小型農場的誕生,將小型農場的產能集結,就能達到提升整體生產量之效益,也可讓農業成為「社會企業」,擴大農業發展規模,提升經濟效益。

打開通路-開放加盟,成立合作農場

除了投入農業技術前導廠商,案例公司更跨足生機飲食店,但其生機飲食店卻不見有響亮的名氣,楊副總經理表示,過去生機飲食店未開放加盟,因此在大眾市場上鮮有人知,於今年,為了要朝達成改善產業結構之目標更進一步,因此決定開放加盟,先打開通路、擴大需求市場,奠下基礎。

案例公司以合作農場為概念,建立起內部產銷供應鏈,將產品分為兩種等級,有機等級和農科等級,使用部分系統的農場並符合有機標準之產品,以有機產品價格販售,而使用標準系統之農場所生產出更高品質之「農科等級」產品,則其價格比有機高出50~100%,楊副總經理說明,此體制理念在於建立產銷M型化供應體制,使產銷達到平衡。

案例公司扮演產銷供應鏈之研發管理者角色,,加盟權利金將採以營收比例回饋研發的方式,繼續支持研發試驗的運作,讓技術可以不斷創新改良,再回饋於農場實作應用,由於農業技術不似其他產業的研發來得快速,每次的試驗必須要配合作物的生長期,且試驗間隔期至少要一年,也就是一年只能獲得一次的實驗參數,必須要長期投入才能夠有所收穫,個體戶難以投入農業技術的研究,因此,透過加盟建立小型合作農場機制,達到產、研、銷分工合作共同成長,若合作農場經營模型成功,未來將會複製此經驗,擴大推廣至海內外應用。

建立農業平台-整合產業能量開拓國際市場

檢視目前農業推廣困境,楊副總經理認為其中核心關鍵在於產業制度的不健全,導致農業利益集中於少數人身上,無法讓利潤回歸農民,導致農民沒錢賺,年輕人不願投入,農業人口老化;而投資者也看不見未來市場希望,不願投入資金促進農業轉型。

目前公司與國內研究單位合作籌畫建置新型態農業商業平台,平台目標在於整合產業上下游資源,建立完整產業運作機制,集中能量全力突破農業發展門檻,統一向外推廣我國精緻農產品,打開國際知名度,獲得更多訂單機會。

平台服務首重在於:

  1. 1.整合研產供銷,建立農業一條龍產業服務模式

    楊副總經理說明,當企業收購農產品後進行加工販賣,農民只能獲得收購的價值,秤斤論兩的賣,但後面產品經過加值所獲得的利潤完全分配不到,農業沒有未來,在於農民沒有利潤,要讓利潤回歸農民,就要擺脫商業控制。公司以建立農業服務模式為目標,整合研產供銷產業鏈,由管理中心集中管理加工產品,販售後所獲得的利益,再經由各單位生產比例進行分配,這樣才能夠讓利潤回歸農民,農業才能獲得復甦機會。

  2. 2.開拓國際市場,增加訂單機會

    要提升產業機會首重打開國際市場大門,楊副總經理表示,國際市場以歐洲為主要目標市場,歐洲對於食品的要求與品味非常講究,並且目前醫療體制正逐漸轉型,自然療法風靡歐洲各地,對於精緻農業以及中草藥之需求大增,具有龐大的商機,當國內產業轉型為精緻農業後,若能獲得歐洲市場支持,必能增加更多產業機會,也能夠吸引其他國家的跟進,因此目前正積極與歐洲廠商接洽,希望能夠成功媒合,奠下重要市場基石。

  3. 3.打造我國精緻農業品牌

    由於我國農業沒有品牌,產品於其他國家區隔性不大,因此僅能依靠低價競爭手段,導致農業發展空間被壓縮,走不出自己的路。品牌為產業升級轉型之重要關鍵,透過品牌形象的建立,打造我國在地農業特色,吸引消費者的目光,並且搭配市場行銷提升產品價值,擺脫低價競爭的宿命。

結語

在高度科技化的時代,反而令人都懷念舊時代農村的恬靜生活,嚮往與世無爭自給自足的莊園生活,但國內現實農村卻是「汗滴禾下土」,用汗水和勞力換來的微薄收穫,案例公司將專利技術積極推廣應用,發揮專利原始「促進產業進步」之精神,努力將農業從勞力密集轉型為技術密集,創造高附加價值之經濟作物,讓我國農產品透過技術的應用、制度的重整,迎向國際,讓我國農業擁有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