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頁使用script可是您的瀏覽器並不支援

成功大學技轉育成中心

成大技轉育成中心以信任、放手、授權、鼓勵同仁自我成長的模式,培育技轉專業經理

成大技轉育成中心以信任、放手、授權、鼓勵同仁自我成長的模式,培育技轉專業經理

2012年成功大學張明熙教授研究團隊所研發的骨質疏鬆新藥,以四億元價金技轉歐洲第二大藥廠─諾和諾德公司(Novo Nordisk),寫下了國內技術移轉史上最高的技轉金紀錄,同時雙方建立產學合作機制,由諾和諾德提供研究經費,作為後續雙方持續研發新藥的資源,成為國內技術移轉及產學合作之重要成功典範!

成功大學(以下簡稱「成大」)黃煌煇校長對於此項非凡的成果提出看法,他表示「與產業界合作」是當前大學籌措財源重要管道之一,學校先進的技術研究除了可作為產業界的後盾之外,也可為學校教學及研究注入新財源,因此學校對於技術移轉、產學合作等抱持樂觀其成的態度。由於學校對於智權技轉發展的支持,近年來成大在發明專利的申請量上超越「台、清、交」成為全台之冠(如表一),在技轉金額上也領先國內各校 (如圖一)。

為瞭解成功大學技術移轉業務的成功秘訣,我們在盛夏時節來到台南府城的第一學府-成功大學,拜訪技轉育成中心主任-王泰裕教授,而王主任也熱情與我們分享成大技轉成功的重要關鍵因素,包括:技轉服務企業化經營、研究成果產業化的校園文化、技轉成功的核心價值,及技轉推廣的秘訣等等,讓國內技術移轉相關單位作為經營上的學習楷模。

表 一、台、清、交、成過去7年來台灣發明專利申請數

發明專利申請數/年份 成功大學 交通大學 台灣大學 清華大學
101年 192 140 165 144
100年 282 143 151 126
99年 274 131 192 165
98年 158 125 239 121
97年 94 121 230 69
96年 82 98 136 68
95年 88 86 44 61
資料來源: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台、清、交、成過去7年來台灣發明專利申請數
圖一、台、清、交、成過去7年來台灣發明專利申請數

統計期間:1991/1/1~2013/9/20
資料來源:國科會科技研發成果資訊系統

九大學院攜手,創造研究、產學應用佳績

成功大學創立於1931年原名為「臺南高等工業學校」,在1971年更名為「國立成功大學」,發展迄今已成為全台學門規模第二的綜合大學,目前設有文、理、醫、工、電機資訊、規劃與設計、管理、社會科學、生物科學與科技等九大學院,43個學士班、75個碩士班、54個博士班、18個在職專班,九大學術領域相輔相成,多元應用發展。

成大以理工立校,在理工領域之研究、教學發展卓越,根據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ESI) 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於2011年公布的最近十年各大學論文篇數統計,成大僅次於台大,世界排名第170名、台灣第二,且與交大、清大的300多名拉開距離;其中,工程領域、材料領域更是在世界排名中拿下第14名及26名,勝過台大,居台灣各大學之冠。此外,在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公布的2010年世界大學科研論文評比中,成大工學領域表現也位居世界第19名。而在醫學領域中,全世界最大的科學與醫學文獻出版社Elsevier於2009年統計的研究機構學術排名中,成大以「優異」替代性能源研究論文數量世界排名第19名,是台灣唯一躋身前25名的學研機構。

成大於研究有優異的表現,善用工程領域之優勢帶動醫學、理學、生命科學等跨領域合作,在研究產業化應用上不遺餘力。校內研究成果產業化之風氣起源甚早,自1950年代「Purdue-Formosa Project」美援計畫開始便開啟產學合作之風氣,持續與產業界建立緊密連結。由於校內師生在教學、研究上重視產業應用,因此在產學合作、技術移轉之業務上屢創佳績,自98年~102年已連續四年技轉簽約金破億,加速國內產業技術升級,強化我國產業在國際上堅實之競爭力。

自1993年迄今,成大在積極推動產學應用的風氣之下,連年在天下、遠見、CHEERS等平面雜誌調查中,獲得「企業界最愛的畢業生」頭銜,顯示成大之研究成果、人才養成上,獲得產業界肯定,也為我國科技創新應用貢獻不少。

成大學術研究、人才培育榮譽榜
圖二、成大學術研究、人才培育榮譽榜

技轉服務企業化經營,領導研發成果最大化

成大技術移轉服務中心成立迄今已有13個年頭,為使產業服務功能擴大化,在2007年與創新育成中心合併,更名為「技轉育成中心」。在技轉育成中心的默默貢獻下,服務全校師生和國內企業,讓校內豐碩的研究能量得以轉化為產業應用。

成大技轉育成中心以企業經營的服務精神,招聘來自產業界的專業經理人為校內師生提供「單一窗口」的優質服務,在20多位同仁的專業分工下,以分領域的方式讓每一件技術移轉案都有專人協助,提供研發團隊及產業界專業且即時的服務。在專業經理人的協助下,讓校內豐富研發成果從技術揭露申請、智財權保護必要措施研擬、行銷推廣策略制訂、技術移轉合約簽署、權益收入分配、及整體流程的時效監控、校內外各相關單位業務聯繫,乃至執行成果追蹤,都有完整且一致的服務。

由於中心同仁與校內研發團隊的通力合作,於2002~2006年連續五年獲得國科會績優技轉育成中心獎項肯定,且技轉金收入連年創下新高,從2003年的300萬、2004年3,000萬、2008年7,000萬一路成長,2008年後更年年維持1億元以上的技轉簽約金,2013年技轉育成中心設定的2億元目標,在7月份已有9成的達成率,顯見成功大學在技轉業務效益展現上獲得豐碩的反饋。

成大技轉收入趨勢圖
圖三、成大技轉收入趨勢圖

屢創技轉佳績主因─「研究成果產業化」的校園文化

當我們向王主任請教為何成大的技轉業務可以做得如此出色?王主任不假思索的回答說:「文化!」。由於成大以理工起家,理、工學院的老師們長期以來,與產業界接觸頻繁,加上政府給予國立大學的資源逐年減少,因此老師們便需另覓資源,支持研發計畫的進行。

王主任說到,由於成大以理工領域的研發計畫為大宗,常需實驗儀器的輔助,而目前校方及國科會提供的設備經費不高,老師若缺乏實驗儀器、便無法順利進行研究、無法產出論文著作;當發生此狀況時,老師們將因為研究成果無法達到一定水準,而影響後續申請國科會計畫的機會,對個人學術研究產生重大影響。於是理工醫領域的老師們,便需要尋求外援,擴充實驗儀器、提增研究計畫成效,例如:申請經濟部學界科專、農委會、能源局等政府單位的計畫,或與國營事業/財團法人/廠商合作開發,讓研究過程中有資金及研究儀器等資源注入,使研究成果持續成長,支持老師可以持續爭取國科會計畫,形成正向循環,而這樣的「文化」便是支撐技轉業務持續成長的重要動力。

成大的教師們長久以來,由於政府資源挹注有限,在資源爭取、運用上與產業界產生密切結合,造就其研究重視「產業化」的趨勢,大幅降低了「純學術研究」的色彩。此項文化深耕、傳承於各系所中,透過資深教師的率領下,新進教師也持續追隨此項優良傳統,讓「研究成果產業化」成為成大的研究特色、技轉業務的主要來源。

從技轉的推廣來看,技轉的主體在於研發團隊的技術產出,由於各系所老師願意不斷投入產學化的成果產出,讓研發成果具備前瞻性、符合產業需求的特色,使產業更願意與學校合作,技轉業務就得以持續活絡、成長。而技轉育成中心十餘年來,在技轉件數、收入逐年成長的主要因素,便是依靠校內教師們對於研究產業化的思維與作為,根據統計,校內持續性投入技轉的老師超過100位以上,這些老師的持續投入,影響力不容小覷,更讓技轉業務欣欣向榮、蓬勃成長。

技轉成功的核心價值─信任、放手、授權、鼓勵同仁自我成長

除了校內老師們重視產業化的研究產出外,技轉育成中心要如何扮演推手與溝通橋樑的角色,締造每一個技轉案學校、教師、企業多贏的局面呢?王主任謙虛的說:「技轉育成中心主任任何領域老師擔任都可以,但是技轉業務推動的核心是『技術經理』,由於有他們技轉中心才能順利運轉。」

成大技轉育成中心運作模式相當特別,中心主任負責的是與校內外各單位溝通,至於與研究團隊、企業溝通則是由技術經理負責,他們各自帶領小組成員提供專業的服務,主任對於各技轉案的處理通常不干涉,讓技術經理人以產業經驗引領技轉的順利執行。這項傳統是技轉育成中心歷任主任共同造就的,當初成大為了讓技轉業務貼近產業脈動,技轉育成中心的技術經理都是由產業界招聘延攬而來,也由於歷任主任尊重專業、願意放手,授權經理人全權處理各項技轉業務,不干預每一合作案的進行,才能使每一位技術經理都獨當一面,擦出技轉火花;王主任說,主任在技轉案進行過程中,除非遭遇重大難題,需要出面溝通,不然主任是不介入的,此舉不但可以讓個案在談判過程提高保密性、也可降低干擾性,促成技轉案的圓滿結果。

除了信任、授權,王主任也提到技術經理需要透過長時間的專業培養,以「與老師溝通」為例,在技轉過程中,從技術評估、研發成果權利化、技轉談判等過程,有許多細節須知需要與老師溝通,而老師們的學歷都比技術經理優越許多,那技術經理如何在過程中,以專業、婉轉的態度說服老師,建立信任關係,是一門學問。且在與老師溝通的過程中,建立互信並促成技轉交易成功,也是滿足同仁工作成就感的重要來源。

綜上可知,技術經理是成大技轉業務屢創佳績的重要功臣,但是如果沒有主任在幕後規劃中心方向/理念、扮演校內外的溝通橋樑,技轉業務恐難順利推動;而對於技轉同仁之專業能力養成、向心力集結,經常性的溝通,加上每個技轉案都獨具挑戰性,為此校內提供豐富的學習進修機會,讓技轉同仁有自我成長機會,也是凝聚向心力不可或缺的要素。

成大技轉成功的核心價值
圖四、成大技轉成功的核心價值

技轉業務發展全方位發展─「地域性」、「國際性」合作案均衡推廣

台灣北部各大專院校雲集,企業尋求技術移轉之來源不虞匱乏;但南部企業要找尋優質的技術,僅能以位於台南、高雄、屏東等南部學校為主;加上南北企業對於技術移轉或產學合作的特性並不相同,因此在技術移轉業務的經營上也有所區隔。

王主任表示,在南部的企業知名度雖然比不上台積電、聯電知名,但卻有許多默默為台灣經濟支撐起一片天的「隱形冠軍」企業藏身其中,但美中不足的是南部企業在技轉金的支出意願、金額上普遍較北部企業低。因此,成大技轉業務的拓展,除以服務「在地企業」為主外,也會兼顧其他財源的開闢,例如:國際技轉案、承接政府計畫等,以維持技轉育成中心的營運資金。

相較於國內技轉案的技轉金額小,國際型的技轉案通常其金額、規模較龐大,但過程充滿變數,是否成交倚靠的是機率與運氣。成大在運籌國外案時,除了高技轉收入的考量外,也不希望國外企業在取得技術後,對國內企業造成威脅,影響國內產業的生存,故在談判、合作過程中需更加謹慎處理,加上國際案需注意的細節繁瑣,有許多關卡會導致合作案停滯不前,讓協商期長達一年以上,需要耐心經營。雖然國外案的開拓困難度甚高,但過程中可以學習的專業知識,及技轉收入對學校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國外案也將是未來技轉育成中心技轉業務的經營重點。

除了有國內外技轉案的收入外,為了避免技轉育成中心陷於「技轉金高」的迷失中,王主任更重視的是「實質收入」,雖然成大技轉金連年創下新高,但是中心20多位同仁的薪資及營運資金都需自籌,而學校給予的經費是上繳國科會後實收金額的15%,所以除了技轉業務外,技轉育成中心也需要承接政府機關的計畫案擴增財源,而目前技轉育成中心的資金,計畫案收入與技轉收入約各佔50%。執行政府計畫案,除了可以籌措財源外,也是中心培訓同仁的重要管道之一,讓同仁自我學習、成長,滿足工作成就感。

成大技轉收入來源
圖五、成大技轉收入來源

技轉成功推廣的秘訣

  1. 1.「主動+被動」出擊,擴大技轉成交機會

    成大技術移轉開發模式相當多樣,其一是老師產出之研發成果已與廠商洽談完成後,直接交由技轉育成中心辦理簽約等行政服務;其二是技術經理帶著專利及技術至企業推廣,擴展技轉業務。此外技轉育成中心對於技轉案件的來源希望可提高自行開發技轉廠商的比例;或是老師得知廠商有意願技轉時,便將案件轉介給技轉育成中心處理,讓來自產業,且較為瞭解技術行情、產業需求的技轉育成中心同仁進行交涉,創造技術價值最大化。至於前端廠商開發的部分成大信心滿滿,認為當前網路資訊發達,要蒐集企工商名錄並非難事,加上老師對於研發技術在產業中可應用的企業瞭若指掌,把技術交給中心時,也可提供企業推薦名單讓中心參考,讓後續媒合推廣借重熟悉業界的技轉育成中心,加速擴展產業網絡。

  2. 2.「讀廠商」─掌握廠商思維、爭取談判利基

    在執行技轉案的談判過程中,擴大技轉價值成果的關鍵在於「讀廠商」─瞭解廠商需求、市場行情,這是技轉育成中心最重要的任務。何謂讀廠商呢?王主任認為,當前技轉育成中心同仁需要學習的便是透過財會專業角度,瞭解廠商在產業中的定位與特色、各家廠商的獲利狀況、競爭狀況等。使技轉案商談過程中,中心可以依據該項技術在台灣可應用的廠商家數作基礎,及未來技術移轉後可運用之產品數目、售價、淨利、生產成本、廠商吸收價格的能耐等條件,開出合理價碼、訂立議價最低下限等,讓商談過程中,雙方可以找到平衡點,促成技轉案的成交。

  3. 3.經驗累積,國際技轉案帶動專業知識成長

    至於國際案的經營,增加國際曝光度是關鍵核心,透過部落客的協助推廣新創技術是一個重要的管道,在技術曝光後,產業界有意願接受前瞻技術的廠商便會主動與學校聯繫;進入協商時,要注意的是各國法令、契約條款訂定等問題,方能讓合作案順利達成協議。王主任也分享國外案的「金流」及「稅率」的操作實例,由於在國外有防洗錢法且對於企業查稅非常嚴密,資金在美國進出只要超過一定金額,便需要提出申報,另外也需要配合政府各項調查機制,確認金錢流入、流出目的;至於稅率計算,各項所得收入對於企業、個人、政府等課稅稅率都不同,需要有專業人士協助,方能促使技轉案順利進行。

  4. 4.「互信」為基礎,與研發團隊一同打造技轉案價值性

    在技轉案的進行過程中,談判技巧是技術經理與老師需要長時間共同成長、建立默契的,以價格談判、關鍵技術揭露為例,透過熟悉產業情報的技術經理協助,老師便會逐漸瞭解商談過程中哪些事項需要加以保護,透過經驗的學習交流,便可提高技轉案的成功機率及合作價值。不過在技轉案的談判過程中,對於技術經理而言,風險最高之處便是與老師出現意見相左,此時常會造成雙方摩擦,因此在合作案的經營過程中,技術經理需要讓老師瞭解技轉育成中心是支持老師、保護老師的,取得信任後,技轉案方能順利成案。「信任」關係的建立,也是各校技轉人員重要的挑戰之一,突破僵局、方能破繭而出,擴大技轉案的價值。

  5. 5.兼顧九大技術媒合領域,提增技術能見度

    在南部地區經營技轉案,除了眾多的工業區廠商外,對於農會、水利會的技轉案也是值得經營的對象之一,王主任舉例說,某縣市政府農業局開發農產品的運銷系統便是經由某校的技轉案開發完成,因此技術移轉不僅限於理、工、生醫可做技轉,資訊也是技轉的一環。而成大雖然現行技轉案以工、醫、跨領域技術為主,但對於學校技轉案的經營須兼顧9大學院,因此當廠商提出需求時,技術經理便可搜尋校內既有之技術、專利,再行推薦給廠商參考;此外,成大也不定期辦理技術媒合會,邀約特定技術領域的教師共同發表,讓廠商有更多機會瞭解成大的技術發展現狀與前景,擴大技術能見度。

  6. 6.彙編發明人手冊,教育校內研發種子

    為了讓校內師生進一步瞭解專利申請及技術移轉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項,擴展智權的專業知識,技轉育成中心於2010年起便開始匯集多年來校內服務之經驗,將專利申請的作業流程、智慧財產權的樣態、研發記錄簿撰寫要點、專利作業費用請款、專利新穎性要件(學術著作發表對於專利新穎性要件的影響)、國內外優先權、PCT專利申請、技轉服務流程及收益分配等重要資訊,彙編為「發明人手冊」,以紙本、電子檔形式進行宣導,讓校內有意願參與專利申請、技轉的研發團隊種子,快速掌握智權業務要領,尋求正確的聯繫窗口,加速研發成果的權利化。

技轉重於專利的趨勢成形,教師績效衡量新指標

回顧台灣學術研究發展的歷程,教師的績效指標要求,從早期只需有研究成果產出、發表SCI論文、專利產出,發展至現在「是否技術移轉成果」已成為最重要的評估指標。而提高專利數量是成大在研發上的一個過程,目前學校重視的是「技術移轉」,而技術移轉的標的不限定於專利,也可能是如同演算法等專業技術。

雖然近十年來各大專院校專利申請數量急遽成長,但是王主任認為「專利與技術移轉收入不一定成正比」,而專利對於授權金的談判上是否有正比關係,也會因個案狀況不同而有不同結果。根據中心多年技轉服務的經驗歸納,專利能否為技轉加分主要視「廠商需求」而定,例如:廠商的目的若是希望技術可應用於生產上,此時「Know How」的重要性便會大於專利;但若是為了防禦、或策略應用,則專利便成為雙方合作重點。

王主任提及在技轉過程所衍生的專利,其所有權、使用權及權利金之間的關係,他說道,一個研究案可以成功,需要有經費、設備、人力的配合,其中人力是最重要的關鍵,而廠商之所以與成大合作,主要原因是考量成大師生素質好,因此對於技術與專利產出之歸屬,人力投入佔比率極大;另一方面,產學合作案的研究經費、儀器部分是政府補助,因此專利產出需要能保護大眾的權利。至於產業界較為重視的「專利使用權」,即使雙方約定專利權共有,仍由企業支付每年權利金以平衡專利申請費用、維護費之支出,而產品的製造、銷售皆以企業為主,但對於技術產品的營收,學校也有獲得回饋,讓雙方達到「專利使用權」共識,共創雙贏。

成大雖然近年專利、技轉量大增,但在技轉育成中心多年的服務經驗總結下,仍希望引導研發團隊在技術產出、專利申請時,都能以產業應用為考量,讓技術在智權保護傘下與產業接軌,提升技術與專利的價值;同時,由於專利申請、維護費用高昂,研發團隊若願意投入經費申請專利保護,表示技術價值高,值得成為技轉推廣的焦點,擴散產業進行應用。

複製成功經驗,帶動南台灣校院技轉業務成長

成大技轉育成中心歷年來的經營成果是有目共睹,近來陸續有許多南台灣的大專院校,希望可以由成大領軍,帶領各校的技轉業務啟航,對於這樣的聲音,成大技轉育成中心也相當樂意參與。但對於聯合南部學校進行技術交易推廣一事,成大技轉育成中心鑑於先前國內技術拍賣、專利聯盟之運作狀況不如預期,因此成大對於以聯盟方式作為合作基礎的意願不高,將採個案方式推廣。

對於各校技轉業務合作一事,王主任分析了「籌組跨院校聯盟」及「以專利組合方式授權」的不可行因素:其一,各校專利多是執行國科會等政府計畫案衍生產出,專利權屬於各校且歸屬於國有財產局管轄,若要由他校進行技術推廣時,便需經過授權程序,此舉將造成運作上的困難度;其二,以專利組合方式進行的技術拍賣案,因為研發團隊在研發之初,並無技術組合的構思,加上國內學術界的專利母體並不夠大,因此在產業界應用時,若技術依領域、產品、製程切割後,同一製程沒有20~30個專利時,要進行組合銷售是有困難度的,因此目前國內學術界之專利尚無專利組合的能量。

基於上述考量,成大未來將採取從單一個案出發的作法,從法律面、技轉後權利金分配、合作機制等面向進行協調後進行試行,等待單一個案成功、做出績效後,再將其成功的合作經驗,逐漸推廣至有意願合作的學校,讓南台灣各校的技術研發產出成果在業界發光發熱。

總結

雖然歷年來已創造豐碩的技轉成功案例,成大技轉育成中心並不因此而止步,未來仍將積極輔導各研發團隊規劃、發展未來新興技術,從技術探勘、專利布局、商業化運用、輔導技術團隊創業等層面,引導校內研發成果再創顛峰,並期能使研發成果快速融入產業實作應用,為產業技術注入源源活水,扶植產業持續成長,為技術及經濟成長注入穩定的成長動力!

受訪人:成大技轉育成中心主任 王泰裕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