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頁使用script可是您的瀏覽器並不支援

­技術突破專家-機具發明王

公司簡介

位於中台灣機具製造工業大本營的訪談案例公司,座落在台中市東區的小巷弄中,該公司不掛招牌,且不曾在網路上曝光、不參加發明展、沒有產品型錄、不做公司電話登記,但是這樣的一間傳統工廠,每年投入研發資金高達數千萬,申請大量專利,並以生產超過業界標準之各項關鍵零組件聞名,成為台灣工業界口耳相傳的機具發明大王。

該公司蕭董事長深諳專利之應用,且長期致力於突破產業技術現狀,其研發及營運模式是國內罕見案例,堅持「不具專利、不做成產品」的理念,目前擁有台灣、中國、美國、歐洲等地超過100餘項專利,且長期與3C產業大廠配合,進行各項創新技術研發,以創新的思考模式,企圖突破現有生產設備機件的限制,為生產製程及新製造素材之應用,發展革命性的技術研究。

打敗自己、突破自己,發展創新技術

「達到同一種目的,至少有超過八種不同的方法。」一語道破蕭董事長長年來不斷投入研發工作的中心思想。年過五十的他謙虛地說道:『我投入產業已有30多年的經驗,是童工出身,沒有高學歷背景,一切從黑手做起。研發創意來自「生活觀察」與「工作需求」,技術實施則是憑藉30多年的產業經驗,才有機會完成產品開發』。

  1. 1. 豐富的產業經驗-技術實施不可或缺的要因

    蕭董事長為了持續地讓自己接受新技術的洗禮,跑遍世界各地,主要是透過參觀各種機械展增進知識,同時也利用各種機會觀摩國外先進技術;至於如何把技術構想轉化為實際產品,則需要配合對於產業的熟悉度,他笑說:「我在這個產業30多年了,釘子碰多了,自然就會懂得如何換個方式來做」,這也是一般發明人投入技術實施時常遭遇的最大障礙。隨著豐富的產業經驗,蕭董事長非常善於利用不同的思考模式,突破技術現狀,這是他在技術實施時非常重要的環節。

  2. 2. 生活觀察-生產市場可接受的產品

    談起蕭董事長在20年前申請的第一件發明專利-保特瓶回收器,主要是因為是政府宣導資源回收政策,每天在做資源回收時,覺得保特瓶很佔空間,為了「讓舉手之勞作環保」的美意落實於生活中,因此發明了此項工具,希望讓資源回收更容易、更輕鬆,同時還達到垃圾減量的效果。

    要如何將生活周遭細節與產品結合,蕭董事長也提到:『產品生產的目的是「要給人用的」,且唯具有「成本低」、「生產性高」,才有市場接受的機會。』。因此,長年奔波於世界各國的蕭董事長,無論身在何處,都會從生活周遭的小細節觀察起,諸如:機場、盥洗室、飯店、巴士站等場所的欄杆、把手、馬桶、絞鍊等等都是他關注的小地方。透過仔細觀察,結合產品屬性(各地生活設施水準)及市場屬性(當地所需的產品),研發出低成本、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讓產品得以在市場生存,為公司帶來利潤。

    依生活需求發展市場產品,是蕭董事長投入技術研究之基礎要件,也是不被市場否定的定律。

  3. 3. 工作需求-生產低成本、高效益的產品

    綜觀蕭董事長的專利,雖多為工作母機相關零件,其中也有不少是與高科技產業密切相關的關鍵零組件。蕭董事長說,台灣工具機業多以代工與組裝為主,從事研發的業者並不多,因此各國科技大廠對於生產製程、生產設備上的需求,鮮少考慮到台灣業者,逕與美、日、歐進行採購,而零組件規格上也受限於生產廠商的限制,較無彈性。

    以研究者自居的蕭董事長,長年來致力以突破技術藩籬為目標,憑藉著30多年的產業經驗、積極參與各國技術展覽,及不吝於向專家請益的精神外,也靠著自修、自學提升專業技術能量(諸如:生產材料的特性研究、雷射、超音波等),長期與各國科技大廠合作,配合客製需求,生產各項關鍵零組件,提升生產良率、降低生產製程成本,其專業在相關業界獲得熱烈的口碑,成為國內、外大廠爭相合作的優良夥伴。

    以晶元製造機台的被動元件-真空吸盤為例,業界使用的規格是0.3mm,但蕭董事長研發出的真空吸盤僅有0.075mm,遠遠超過業界使用標準。蕭董事長說,此技術僅有德國、日本才有,為了配合客戶的新規格,該公司自行研發組裝生產母機,從主軸、驅動系統、軌道、滾珠螺桿、機架等機台設施一一客製組裝,滿足生產需求,完成客戶託付的不可能任務。經研發所產出的成品大幅提高晶元製造生產良率,為晶元製造產業製程技術帶來革命性的變革。

  4. 技術研發構想來源:研發創意來自「生活觀察」與「工作需求」,技術實施則是憑藉30多年的產業經驗。
    圖一、技術研發構想來源

配合產品特性、符合時效性,編織完整的專利網

在蕭董事長「不具專利、不做產品」的理念下,該公司擁有驚人的專利量,而公司在評估是否將研發成果進行專利申請時,蕭董事長認為「產品特性」、「時效性」與「豐富的產業經驗」都是其主要考量因素,透過這些面向評估,可確保產品受專利保護,並為公司帶來營收效益,為企業經營、研發資金注入源源不絕的金援,帶動公司的成長與產業技術的突破。

  1. 1. 產品特性
      (1)評估市場接受性高-獲利高

      該公司生產之產品主要是銷售給各大機械廠或消費性產品廠商,但最終是要提供給一般消費者使用,所以如果產品品質或設計不能被客戶所認同,研發工作與產品產出,恐都會淪至「閉門造車」的困境,申請此類專利亦無法商品化在市場上銷售,一切徒勞無功,專利證書也只能成為一張昂貴的「獎狀」。

      蕭董事長以傳動系統的關鍵零組件「滾珠螺桿」生產為例,以往滾珠螺桿需要配合客戶機台規格作客製化處理,因此出貨予客戶組裝機台後,發現規格不符時,需要往返溝通並作修正,因此多採取「當地生產加工」的生產模式,也限制了該產品走向國際市場之機會。

      為了讓滾珠螺桿能夠符合各式機台之需求,降低修改的溝通時間並提升反應速度,蕭董事長便調整生產模式,銷售標準化之數種尺寸,再由客戶依據裝配需求利用裁切機自行加工組裝機台。此種創新研發,讓生產成本大幅降低,也使市價降低到原本的三分之一,獲得高度的市場接受度;同時,打破「當地生產加工」的傳統銷售限制,讓此關鍵零組件順利跨足全球市場,擴增市場領域。

      (2)降低生產成本-利潤高

      蕭董事長秉持著不斷自我挑戰的想法,每次投入技術研發時,要求新產品一定要比現有產品生產成本更低,讓產品不斷革新。

      提到工作母機的關鍵零組件「自動刀盤」生產,蕭董事長說:以業界現有的技術來說,每日約可生產1.5到2個成品,因此自動刀盤算是奇貨可居,每個市價要價1.2萬元左右,此項產品以往也為該公司帶來豐沛的營收;但是為了滿足市場需求及自我挑戰,經過生產機具的改良後,且生產成本大幅下降,目前蕭董事長公司一天約可生產500個成品,相對地該公司也更具價格競爭力,讓產品銷售無往不利。此項研發成果,蕭董事長公司當然也申請多項專利進行保護,讓公司的營收金雞母再升級,創造更高的收益,支持更多的研發工作。

      (3)生產性高-獲利高+利潤高

      綜觀目前國內、外許多創意發明,因為技術上的限制,無法實際量化生產,導致發明資源的浪費。為了避免此等狀況,蕭董事長在技術研發與專利申請時,必定將「生產性高」列為重要的考量因素,以確保該技術之專利申請可為公司創造獲利。

      在評估一項技術是否可實施時,必須考量該產品的生產單價、是否可投入量化生產等條件,此等評估事項在前述「自動刀盤」的生產上,也有實證可循。以往因生產技術的限制,無法投入量產,但是經過技術的演進及改良,產量增為以往的250倍,這樣的改變讓供應量大增,奠定了市場銷售基礎,為公司帶來穩定且高額的營收,同時透過專利的保護,延續產品的生命力。

  2. 2. 即期性-明年要銷售才專利申請

    由於專利的法定保護期是有固定期間的,因此蕭董事長在評估是否申請專利時,也會衡量該技術的生產期程,以使產品在生命週期中得以有一專利保護傘,讓「買的人安心、做的人放心」。在各項專利的保護下,產品銷售到市場時,可避免侵權糾紛,產生營業損失。

    此外,蕭董事長還有許多領先業界的發明,但是鑑於市場技術限制或接受度有限等時機不適,蕭董事也暫時保留此類技術的專利申請。他以雷射技術為例,在民國60年時,他便利用雷射技術進行工具機設計,但是因為台灣市場對雷射尚有疑慮,仍不瞭解該技術之原理與操作,因此該技術之應用無疾而終,也讓公司慘賠5年,過了10多年後市場雷射技術才較為普遍,廣為業界應用。

  3. 3. 化整為零,綿密保護新技術之應用

    創新性的技術實施,多由許多單一的專利組合而成,為了保護公司的研發成果,一般專利申請時,多採取「專利隱藏佈局」方式進行,諸如:將技術細節拆解為多項專利進行申請,且在專利申請時僅就單一技術陳述,並於專利申請人、發明人等具名上略作異動,可以保護核心技術。

    以蕭董事長公司申請的專利來說,乍看之下都是一般的機械結構專利,無法與他提出的許多創新技術進行連結。對此,蕭董事長說:該公司的專利申請策略是「化整為零」。一般同業雖可輕易理解其專利,但是如果不具創新思考的能量,也無法組裝出各項不同的生產設備,或投入創新規格的產品生產。例如:該公司投入自動刀盤生產機具改良的同時,委由長年配合的專利事務所,也為該項生產設備不同的構件申請專利保護,透過基礎構件的專利網,可同時保護公司各項產品。

評估專利申請的要件包括有「產品特性」、「即時性」、「化整為零」。
圖二、評估專利申請的要件

專利保護、維護、運用目的→提升產業升級為宗旨

以往台灣工具機業者多追隨市場潮流前進,或是只從事代工、組裝業務,投入技術研究的廠商微乎其微,此為目前工具機業者的發展困境,若相關業者能突破這樣的限制, 嘗試投入研發工作,未來勢必可打破既有的國際印象,為企業帶來新的收益來源,讓台灣的工具機銷售走向全球化。

有鑑於此,長年來不斷投入新技術研發的蕭董事長為了帶動業界技術的共同成長,對於公司擁有的專利或技術並不吝嗇,大方地與同業進行技術交流,且不收取授權金,而其技術也深獲市場與同業的肯定。

在專利維護部分,該公司以「是否投入生產」及「是否符合法令規範」為評估指標。依據蕭董事長的經驗,電子零件生命週期約為3年、基礎零件大約會有10餘年的時間,因此若專利產品無法在近期內繼續生產,創造營運績效,在成本考量下,公司便會選擇放棄;或是因為政府法規的變更,導致該專利無法繼續實施,公司也會選擇放棄。

在專利維護部分,該公司以「是否投入生產」及「是否符合法令規範」為評估指標。
圖三、專利維護的評估指標

研發經費、專利維護資金→端賴公司營收支持

研發經費是一項龐大負荷,每年專利申請與維護更是沉重的負擔。常見許多中小企業原則是有錢就維護,沒錢就放棄,往往造成資源的浪費,更讓企業的辛苦研發沈入大海。

擁有豐富新技術研發經驗的蕭董事長說道,該產業投入每一項新技術研發平均需要800萬元的資金投入,且成功率大約是50%,因此對於該產業的企業規模來說,是一項相當沈重的負擔,也是讓企業投資技術發展猶豫不前的因素。而公司投入技術保護的成本,除了研發費用的支出外,專利的申請、維護費每年度也是以百萬元起跳,對於公司來說也是不容小覷的支出。

而蕭董事長公司之所以得以持續投入技術發展,是因為公司不斷發展新技術,企圖擴大營收規模,以支撐研發工作進行及專利的各項支出。同時,該公司的獲利來源也含括傳統的「代工」,諸如:手機玻璃、真空吸盤、高精密零組件等多元化的代工項目;此外「產業設備之研發/生產」、「機械零組件的製造生產」也都算是重要獲利來源。由於代工或是機具設備販售收入穩定,可以做為長期研發資金之基礎;新技術的發展與生產,則是創造利潤的來源,彼此相互配合。

從上述的營業項目來看,多角化的經營與卓越的研發能量,是蕭董事長公司降低營運風險及創造高營收的來源。此等經營策略,是許多成功企業共通型態,可供企業經營者作為參考。

總結

以「研究工作者」自居的蕭董事長,雖然學歷背景不高,但是憑藉著在業界30多年的經驗,以及因應各產業客戶需求,逐漸累積為專業知識涵養,且將各種基礎理論轉化為產業技術的應用,深獲國、內外業者肯定。

對於如何創造客戶滿意度,讓公司業務在不做任何公關曝光下能仍蒸蒸日上,蕭董事認為「思考再思考!」是重要的成功因素,唯有不放棄思考、不斷尋求技術突破,才能使技術不斷變革,為產業注入新想法,為終端消費者帶來更實用、更經濟實惠的產品,嘉惠大眾。

另外,堅持「不具專利、不做產品」的理念,讓「買的人安心、做的人放心」,提供客戶免於侵權風險,則是另類強化客戶關係的服務, 更成功地打造蕭董事長為工作母機技術突破專家的形象,透過專利加持、保障技術發明,深根市場布局。

受訪人:蕭 董事長
訪談人: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專案委由連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辦理
撰稿:連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