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頁使用script可是您的瀏覽器並不支援

臺北醫學大學產學育成營運中­

北醫產學育成營運中心由專業經理人帶領,以產業思維,開創校園永續經營之根基。

北醫產學育成營運中心由專業經理人帶領,以產業思維,開創校園永續經營之根基。

位在信義區的臺北醫學大學(以下簡稱北醫)是典型的醫學專門大學,也是優質技轉經驗分享系列專訪中,拜訪的第一家醫學大學;較特別的是北醫除了校內七大學院外,其附屬的醫療體系尚有北醫附設醫院、萬芳醫院及雙和醫院,因此北醫產學育成營運中心除了服務校內系所外,也包含三家醫院的智權產出、技術移轉與臨床試驗等內容,期望促成與產業的密切交流及合作,建立永續經營的校園。

北醫在研究領域上,與一般理工型大專院校迥異,因此在專利申請、技術移轉、產業合作上都有獨特的觀點與作法,例如:在專利申請及技術產出上重視的是「產業價值性」,希望校內的基礎研究可以實際為產業帶來技術上的幫助;此外,北醫產學育成中心整合了產學、育成及技轉服務,以「一條龍服務」的單一窗口服務,讓基礎研究到臨床驗證的流程都由同一窗口人員提供全方位的優質服務,與廠商、研究團隊建立良好默契,提高整體的產業服務效率。

以下我們將介紹北醫在產學合作經營、研究成果推廣及智財管理上如何達成讓校園永續經營的目標,也讓國內生醫相關技轉單位,有一推動產業合作業務的參考模式!

建立親產學校園為學校重要政策

鑑於1950年代醫藥人才不足,密醫橫行、醫師執照考試制度未有完整規範,導致國內醫療制度紊亂;為培育專業的醫學人才並解決當時醫學亂象,私人辦學風氣興起,民間醫學界人士陸續於台北、高雄、台中設立醫學院,台北醫學院便在此時代背景下誕生,創校以來由於缺乏財團及宗教團體的財務支持,資金匱乏,在研究發展上面臨諸多挑戰。

北醫建校後為便利學生實習需要,1970年向銀行融資興建北醫附設醫院,為往後北醫校務發展帶來沈重的財務負擔;1997年台北市政府為改善市立醫院經營績效,將萬芳醫院委由北醫經營,成為台北市第一家公辦民營醫院;2004年北醫投入經營衛生署第一家BOT署立醫院-雙和醫院,隨著三家附屬醫院的成立及營運趨於穩定,北醫之財務運作逐漸轉為順暢,在研究與教學上快速成長。由於這樣的背景,讓北醫更重視與產業結合,傾全力發展親產學校園,為校園永續經營而努力不懈。

北醫雖然在校務發展上受到財務面的挑戰,但在學術研究上卻獲得各界的肯定,在英國 QS(Quacquarelli Symonds)機構發表的QS世界大學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中,北醫於亞洲地區大學中,從2013年的排名第9名躍升到2014年的第5名,且連續兩年都是台灣私立大學中排名第一的學校,其辦學成效受到國際肯定。

除了在研究與教學上表現亮眼外,學校更重視的是「校園永續經營」。為了多元化營運,「北醫」除了是校名外,校方更將之視為一個「品牌」,因此在校內組織中,除了一般大學常見的教務、學務、總務、資訊等處室外,更設立有「事業發展處」,協助規劃一校三院的創新商業模式,將學術、醫療產出推廣於普羅市場,提高校內研究團隊與附屬醫院研發成果的商品化機會,活絡產業合作能量,增闢另一財務來源,讓校務營運有更充裕的資金得以照應。

北醫醫學研究領域與體系
圖一、北醫醫學研究領域與體系

「技轉、育成、產學合作」整合,各項服務專業到位

鑑於早期校務發展因財務來源有限,使得經營上受到限制,因此北醫校內各系除了積極爭取政府計畫之研究經費支持外,技轉、產學合作等也成為各系所創造研究資源的重要管道。為了有效運用校內基礎研究成果以及附屬醫院的臨床醫學資源,北醫於2003年成立創新育成中心,強化產、官、學、研之整合;2009年為了提升服務品質,統合技轉、產學、育成輔導等相關業務,於研究發展處下成立「產學育成營運中心」(以下簡稱產學中心),加速研發成果與產業接軌,讓研發成果加值。

有別國內大專院校之技轉營運模式,北醫的產學中心從基礎研究到臨床驗證,提供技術授權、產學合作、創新育成、智財管理的單一窗口全方位服務。北醫研究發展處副研發長兼事業發展處處長黃惠雯表示,目前國內各大專院校雖然都將育成、技轉、專利管理、產學合作統合於同一單位下,但是各項業務仍是分組處理,早期北醫也是以此模式提供服務;在產學中心成立後,北醫希望可以在推動合作計畫或執行專案時,更加靈活、彈性地運用各項輔導資源,因此打破以往分工的形式,使產學中心的每一份子,都可以獨立完成育成、技轉、產學合作等服務,讓校內研究團隊、產業界的合作夥伴,信賴服務團隊的專業,無須在合作過程中轉換服務窗口,而服務團隊也能更熟悉研究團隊及產業合作夥伴,進而提供最適切的服務。

除了在服務上採取的「一條龍服務」外,為了更貼近產業思維,產學中心的服務團隊均是曾任職於業界的專業經理人,摒棄國內諸多大學院校技轉單位主管由校內教師兼任的作法,使服務團隊可以專責業務推廣、無後顧之憂;也正因為團隊成員全數來自業界,由上到下觀念相近,在業務推動上更加得心應手,降低諸多溝通成本,對於產學中心經營效益的創造也有相當成效。

北醫「服務一條龍」模式
圖二、北醫「服務一條龍」模式

學校大力支持產學,業務推動不煩惱

負責北醫一校三院研發成果管理與應用服務的產學中心,雖然服務團隊人數不及10人,但是業務包含了產學合作、育成輔導、專利申請、技術移轉、新創公司、文宣廣告審查、臨床試驗等各項服務內容,同時更肩負多項大型計畫案的執行,積極為學校開拓財源。為什麼北醫產學中心的服務團隊人數雖少,可是卻可以一手包辦各項校內外的產學服務業務呢?主要的原因歸功於「校長支持產學發展」、「校內各單位通力配合」、「以創造效益為導向」三個因素。

  1. 1.校長支持產學發展

    黃副研發長說道,與產業合作在北醫是一種「全校運動」,校長除了注重研究、教育外,對於產學發展也是大力支持,因此,產學中心雖然屬於二級單位,仍能順利推動及執行各項業務。

  2. 2.校內各單位通力配合

    由於與產業結合已成為全校共同重視的目標,各系所除在專精之領域進行基礎研究外,也針對產學接軌制訂相關方針,有志一同地將研究與產業應用結合,;同時,行政單位也積極配合推動,如近來中心在校內舉辦各項智慧財產權、產業創新的培訓課程,都獲得校內各單位的全力支持,均使中心能更順利地推動產學業務。

  3. 3.以創造效益為導向

    由於中心服務團隊人力、預算有限,因此在處理事務的抉擇上,以「創造高效益」為導向,舉例來說,專利如果在產業應用上競爭力不足時,學校在盤點過後,會選擇放棄維護,讓學校專利維護成本降低。

黃副研發長說,由於北醫全校都願意向產業界靠攏,加上中心同仁觀念一致,因此在業務執行上並沒有太大的障礙;即使學校各單位主管有所異動,但是對於產學中心的營運支持都是不變的,甚至主動協助產學中心推動各項創新業務,因此在北醫校園是全校動員營造親產學環境,讓產學中心服務團隊執行業務上無後顧之憂,服務理念也可貫徹實行。

全校重視產學,產學中心以專業帶領產學成果起飛

訪談中黃副研發長提到,北醫較其他學校幸運的是學校對於產學中心相當支持與尊重,同時因為全校動員配合技轉與產學合作,因此產學中心推動的力道就不用這麼大,即使人力、時間有限,各單位也會推著產學中心一同前進、主動幫忙,所以在全校同心協力的前提下,降低了溝通的成本,讓產學合作與技轉的推動可以如魚得水。而產學中心對於各項執行的任務,也都有明確的處理原則,研發團隊也有相當的認知,使技轉與產學合作的業務可以更長遠的角度思考,提高產學合作對於學校的助益。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例子來見證:

  1. 1.專利申請

    在學校積極推動研究與產業接軌的政策下,目前北醫的研發團隊對於研發成果需透過專利保護的觀念已根深柢固,因此當技術有一定的成果產出時,多會主動與產學中心聯繫,希望由產學中心進行後續的專利申請規劃,而產學中心也會以產業的角度來思考該項技術專利化的必要性。在與研發團隊討論的過程中,產學中心會以專利審查的邏輯、產業應用的價值性等,引導研發團隊從不同角度思考,讓研發成果可以與產業連結,同時產學中心也在過程中,進一步瞭解研發團隊的各項研發內容,掌握研發產出概況。

  2. 2.議價

    在生醫領域的產業合作,多由發明人與產業建立關係後,以產學合作案做為試金石。在發明人與技術需求廠商初期的洽談過程中,產學中心不一定能得知與介入,因此在合作內容、價格上常會在研發團隊即將簽約之際,產學中心才能完整得知;在知悉合作事項後,產學中心也會就合理、客觀的角度評估,提出對於合作期程、內容、簽約價金,以及學校整體經營發展效益等建議;而中心提出的建議,也獲得研發成果管理委員會相當的尊重,作為個案決議的重要參考。正由於委員會的支持,研發團隊一有機會進行產學合作,便會主動前來產學中心諮詢,尋求專業建議,讓技轉過程更加順暢。

  3. 3.協助研發專案運作

    北醫的研發成果包含了醫療器材、生技藥品、健康食品、檢測試劑、醫學美容等領域,而校內執行的研發計畫也不計其數,為了有效掌握校內重大研發計畫的產出成果,以求加速與產業的連結,產學中心在各項重大研發案或研究量能較大的研發團隊中,指派與研發團隊較為熟悉的專案經理參與各項討論會議,提醒智財上應注意的事項、法規上應配合的事項,並提增校內重大研發成果的掌握度,一旦產業界有技術需求時,便可即刻進行媒合,讓學校的基礎研究獲得產業利用的機會。

  4. 4.簽約

    產學中心需要協助研發團隊依據該項研發成果的特質,評估何種簽約方式比較容易讓合作案圓滿達成。若是研發已完成,便可以直接就研發成果進行簽約;若是透過合作案產出相關技術時,則可能需要分階段,讓合作案可以盡量滿足業界需求,老師在執行上也可順利達成。

  5. 5.品牌授權

    當技術移轉或產學合作的廠商,在使用各項技術或檢測數據上,有廣告文宣的需求時,可向產學中心提出品牌授權申請;而產學中心也會審核廠商是否完成產品發展、取得公正機構的功效認證,以及使用的宣傳文字與時間後,方授權廠商進行使用。而北醫一校三院均十分愛惜「北醫」品牌,在媒體上或公開發表時如有使用「北醫」品牌的需求時,也會向產學中心報備,更會排除為特定廠商背書的情形;至於校內同仁,一旦發現有廠商或校內人士在媒體上使用北醫背書時,也會主動通報產學中心,讓產學中心確認使用的合理性。

綜上,我們可以了解到北醫全校對於產學中心的支持,大家也以學校整體利益作為考量,希望由產學中心的專業進行把關,讓北醫的產學合作成果獲得更有效的運用管理。

「生醫領域」專利申請手法大不同

生醫領域技術產出與一般電子產業大有不同,技術週期長、不確定性高,因此在專利申請策略上,一般以「美國臨時申請案(US Provisional Application)」作為優先考量,不以專利申請為優先選擇,這樣的申請策略,可以為研發團隊爭取多一年的時間,進行技術上的改良與布局規劃。

為什麼以美國臨時申請案的方式進行生醫領域之研發成果保護?主要原因在於生醫研發成果完成的當下,難以立即評估後續市場的運用、價值,因此可以透過此種專利申請形式,以較低的申請費用(註1)、較簡單的申請文件(註2),取得此一發明的申請日期,然後再利用12個月的時間進行市場的調查分析與布局規劃,以擬定適當的專利布局策略。此外,若是在學術發表有時程壓力時,也可以透過此方式先行保護技術、爭取時效,再於轉換為正式案的效期內,完成專利說明書的撰寫,提高專利申請的品質。

透過美國臨時申請案的專利申請方式,除了可以考量該項技術的保護內容外,也可以規劃各國的申請必要性,在專利申請、維護成本的考量上,學校也無須馬上繳付各國的高額申請費用、並可以延後一年付費,有利於規劃經費預算規劃,對學校而言是一舉多得。

註1:美國臨時申請案之官方規費為USD250,正式專利申請費用為USD1,250。
註2:美國臨時申請案只需要提供說明書、必要圖式及發明人姓名,專利請求項並非必要內容。

美國臨時申請案運用效益
圖三、美國臨時申請案運用效益

專利申請策略重視「產業價值性」

過去政府政策鼓勵以智慧財產權保護大專院校研究計畫所產生的成果,因此國內大專院校研究團隊莫不積極進行專利申請,同時政府也提供專利申請、維護費用的補助。在此政策驅使下,各大專院校專利申請件數屢創新高,但卻未能兼顧專利實質內容與其價值性,遑論驅動產業技術升級。

北醫身處生醫技術領域,雖然專利產出數量無法與一般綜合型大專院校相比,但校內研究團隊也積極配合政策提出專利申請,綜觀而言,學校在專利申請上主要以台灣、美國為主,申請其他國家專利之比例偏低,而生醫領域普遍利用的「美國臨時申請案」機制,當時卻受限於政府補助政策而未推行;但北醫這兩、三年來在專利申請思維上已有轉變,為強化後續產業價值性,學校轉而重視專利保護的實質內容與價值性。

黃副研發長表示,學校重視的是「技術該如何保護,就以最適當的方式加以保護」,因此學校現在也以生醫技術最重要的專利申請方式-美國臨時申請案提出申請,爭取時間評估技術保護完整性及市場價值性。

此外,除了以適當方式保護專利外,學校也相當注重專利的「產業價值性」,一般而言專利的要件是產業利用性,但是只有產業利用性是不夠的,若能將市場因子納入考量,重視專利後續在市場上的應用性,改以「產業『價值性』」作為評估考量,將會讓學校的技術競爭力大增。在這樣的條件下,黃副研發長觀察到,研發團隊提出的專利申請提案,10案中大約只有2到3件可以直接進入申請階段,其他專利提案產學中心則會提供專業意見,與研發團隊商議可以再行改進的方向,由研發團隊進行技術上的延伸、或實驗,強化專利在產業運用的價值。

此外,黃副研發長也補充說道,產業價值的評估點,不在市場規模的大小、市值的高低,而是「產業運用性」。若是現行已有廠商要向研發團隊進行技術移轉,學校也會願意協助該項技術完成專利申請,這樣的措施就學校來說,是對於技轉標的的包裝,也能完整保護該項研發成果。

綜上,專利保護在北醫的觀點是「必須可以實施的」,擴大技術的價值是研發團隊與產學中心的課題,對於無法獲准的專利,大家會思考該項技術在產業運用上是否需要補足的地方,並作為後續研發方向的參考。由於北醫一校三院均認同專利的「產業價值性」策略,因此即使學校打破所有專利申請都由科技部或學校給予補助的慣例,但是近年來專利申請數量並沒有因此而大幅下滑,而是轉為追求專利的產業運用效益,拉近與產業的距離。

優質技轉人才特質
圖四、北醫專利申請策略

產業連結從「發明人」開始,以產學合作為出發

一般大專院校的產學中心在技轉業務、產學合作的推廣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通常技轉單位經理人可透過主動的產業拜訪,與廠商接觸進行技術媒合,促成合作之機會;或透過技術交易平台,主動揭露學校的各項研發成果,提升技術的市場曝光度;甚至利用專利組合進行技術包裹授權。但是,此一作法在以「生醫技術產出」為主的醫學型大學,推廣的效果是有限的,生醫技術交易進行是以技術需求者對於「發明人」的信任作為出發點。

黃副研發長提到,發明人是技術最好的推廣人員,在生醫技術領域,技術發明人、醫院及業界廠商多會參加國際性的研究組織或學會,此類研究組織也會舉辦各式學術論壇,促進產、官、學、研的交流。而在生醫領域的技術需求者,對於技術的掌握相當高、也會非常清楚自己需要的技術,會透過此類學術交流場合,與學者建立長期交流、信賴關係後,才會延伸合作機會;而此類型的合作關係通常是從「產學合作」出發,先行測試技術合作的成效,最後才會走向技術移轉。

而產學中心在這樣的過程中,能扮演的是「協助單位」的角色,利用專利、技轉談判的專業協助研發團隊完成合作任務。通常研發團隊都是專精於技術,對於與技術需求者的合作洽談則需仰賴中心的專業協助,與產學中心協力訂定雙方可接受的合作期程、義務與權利,使合作可以有一個好的起始點,同時在合作期程中,也會藉由產學中心的輔導,讓合作案可以順利圓滿,建立更長遠的合作關係。

生醫產業連結從「發明人」開始
圖五、生醫產業連結從「發明人」開始

研發成果運用看長不看短,帶動校園永續經營

校園永續經營是各大專院校共同的發展目標,在產學合作與技術移轉上,如何發揮綜效一直是產學中心關注的焦點。在北醫一校三院的體系下,如何串連校內基礎研究與附屬醫院的臨床試驗,讓學校與醫院可以共同參與產學合作或技術移轉,培育專業的醫學人才,又能為學校帶來經營收益,讓研發成果可以為校園永續經營加分呢?北醫的作法如下:

  1. 1.研發成果考量產業利用性與價值性

    北醫一直秉持全校共同經營的作法來推動產學合作,大家對於產業化也有相當的共識,因此在進行研究發展或申請專利時,均會考量該項研發成果的產業利用性與價值性,對於技術發展到哪一層次面可有機會促成技術移轉也有相當認知,因此會加強臨床上的研究,提升技術價值性;而醫院也積極配合學校研發團隊或業界的臨床需求,提供專業的服務能量。

  2. 2.技術是否對外交易,以技術發展與效益為優先考量

    當一個技轉案無法如預期完成媒合或結案時,研發團隊會回過頭來透過臨床試驗等方式,加強技術的產業應用性,而產學中心也會持續關注後續可發展的機會。透過基礎研究、臨床試驗、試製加值等資源整合,來提升技術層次,擴大日後對於產業的貢獻。

  3. 3.技轉策略重視產學合作成果延伸

    另一方面,對於可帶動全校各領域發展的重要研發成果,產學中心也會整體考量,找出最合適的技轉策略,讓技術移轉後,有機會再回到北醫體系中完成臨床試驗。以藥學院副院長劉景平教授的抗癌標靶新藥MPT0E028為例,該項新藥是劉副院長與業界產學合作的成果,在今年3月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FDA)第一期人體臨床試驗的許可,未來將由北醫持續協助業界廠商進行各階段人體臨床試驗,加速新藥上市的期程,並讓校內研發團隊、附屬醫院等,有機會參與此項突破性的抗癌新藥臨床試驗,培育抗癌新藥研發人才。

在產學合作與技轉的執行上,黃副研發長提到技轉亮眼的金額並不代表學校實質收入,生醫類型的產學合作及技轉案簽約成功不代表可以依合約完成各期程的工作或取得簽約時定下的價金,因此產學中心就如同保母一般,需要輔導雙方依計畫完成履約,也需要在過程中協助廠商申請各項政府資源,強化對廠商的輔導,讓廠商可以與北醫建立長遠的合作意願。

與產業合作重視校園永續經營
圖六、與產業合作重視校園永續經營

總結

北醫在產學合作、技術移轉與創新育成的推動上,向來以「校園永續經營」為目標,因此學校積極營造親產學環境,各系所、行政單位乃至三家醫院都在這樣的氛圍中,推動研究發展的進行,而產學中心也扮演最佳的技轉推手,秉持著提高「產業價值性」與「帶動北醫體系整體發展」的大原則,協助各研發單位進行技術的保護與產業應用。北醫產學中心的努力,也受到教育部大專院校產學合作績效評量肯定,獲得私立高教體系「爭取企業機構產學經費與效率」、「智慧財產授權收益與效率」頂標學校的榮耀。未來,北醫產學中心將持續扮演學術研究與產業連結的橋樑,與產業間展開更多元的合作,讓北醫的研發成果可以在國內、外開花結果,成為生技醫療產業技術升級的火車頭!

受訪人:臺北醫學大學研究發展處副研發長兼事業發展處處長黃惠雯、產學育成營運中心曾雅惠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