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頁使用script可是您的瀏覽器並不支援

中原大學產學營運總中心­

中原大學產學營運總中心,整合校內研究、服務資源,以企業化經營模式,提供優質服務,以旗艦型產學合作加值中心為未來願景。

中原大學產學營運總中心,整合校內研究、服務資源,以企業化經營模式,提供優質服務,以旗艦型產學合作加值中心為未來願景。

中原大學座落在商業大城-台北與科技之都-新竹的中間位置,長年來在產學合作、技術移轉上展現驚人之服務能量,厚植國內企業之技術競爭能量;此外,中原率全國大專院校之先例,輔導國內企業進入印尼、越南、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建立跨國性的產學合作機制,帶領企業邁向全球化之路。

中原大學前校長程萬里表示,大學的三項使命為「教學、研究、服務」,其中服務乃是知識的應用,產學合作係為知識應用的重要一環,因此中原大學長期以來,非常重視產學合作,期望透過產學營運總中心有效整合產學資源、活化研發成果,使研究成果得以產業化應用。另一方面,中原大學對於產學營運總中心之營運給予相當大的空間,在作法上以企業化經營模式,引入專業經營團隊,服務校內師生與產業界,並以「法人化」為未來願景,全面提升產業服務效率,加速產業界技術升級,推動產學合作永續發展。

多年來,在中原大學研發團隊及產學營運總中心的同心協力下,該校產學成果屢獲各界肯定,在100年的教育部大專校院產學合作績效評量中,中原大學一舉獲得私校中「大專校院研發經費來自企業金額 (註1)」、「大專校院開創智財收入 (註2)」頂標雙冠王,顯見該校之產學合作及技術移轉成果不容小覷!

中原大學產學合作暨技術移轉獲獎榮耀
圖一、中原大學產學合作暨技術移轉獲獎榮耀

(資料來源:中原大學網站,連穎公司彙整)

註1:「大專校院研發經費來自企業金額」績優校院:大專校院研發經費來自企業金額:指來自企業資助經費達到頂標且總研發經費為新臺幣2億元以上之校院。
註2:「大專校院開創智財收入」績優校院:大專校院開創智財收入:指智慧財產收入達到頂標且爭取政府投入之研發經費為新臺幣1億元以上之校院。

發展七大研發特色,以薄膜技術吸引產業界聚焦

中原大學創校迄今近六十個年頭,早期以理工學院創校,近年逐步發展為綜合型大學。因應技術潮流的演變,中原大學在研究上專注於「薄膜科技、模具機械、奈米材料、資訊電子、綠能環保、創意設計、生物科技」七大領域之發展,其中薄膜科技、模具機械、奈米技術更是廣受產業好評,成為帶動產學合作之先鋒者。

若以系所來看,中原之研究產出以化工、機械、醫工之產出技術表現最為突出。在化工技術領域,有亞洲第一大的薄膜研發中心,該中心成立於2000年,積極整合校內外、不同領域學者共同投入薄膜技術開發,現與台大、中央、清華、元智等八所學校的教授及研究群結盟,致力於帶動國內薄膜技術發展,該中心之研究產出與產學合作效益是產業界有目共睹的,在2008年更獲得經濟部「大學產業經濟貢獻獎」肯定;另一方面,機械領域之模具與成型科技研發中心,在模具技術發展上,以高科技3C產品塑膠射出成型模具技術為主,為國內數一數二的模具研究中心,隨著3C產業的蓬勃發展,該研究中心的技術移轉、產學合作成果,亦為學校師生帶來不少收益。此外,在醫學工程領域,中原為國內第一個創立醫學工程系的大學,在基礎學理與產業應用上持續保持領先地位,成為醫學工程、醫療器材產業合作之最佳選擇。

中原大學之研究成果除在產業界受到重視外,在研究領域之發展也展現深厚實力。根據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公布,2011年中原有材料科學、化學、工程學門進入之ESI(基本科學指標,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學門排名,學術水平達世界排名前1%強;此外,高等教育評鑑中心進行的2011年世界大學科研論文質量評比中,「化工」領域世界排名107,「機械」領域世界排名208,「資訊」領域世界排名220,顯見中原大學兼重學理與產業實務之發展,使校內充沛的研發資源與能量,成為產業技術升級之堅強後盾。

中原大學七大研究領域
圖二、中原大學七大研究領域

產學營運總中心自創經營模式,擴大產業服務效益

為提增產業服務能量,中原大學產學營運總中心(以下簡稱「總中心」)於2009年將校內服務產業界的「專利技轉中心」、「創新育成中心」進行整併,並將組織層級提高至「一級行政單位」,強化決策速度與資源運用效率。目前總中心下轄單位除原有的「產學經營暨專利技轉中心」、「創新育成中心」外,並於2011年、2012年配合國科會及教育部計畫,陸續成立「萌芽功能中心」、「校園創業紮根辦公室」,於產學合作、技轉、創業、育成等方面,進行專業分工與相互支援,擴大整體產業服務能量。

為放大服務產業之成效,總中心與他校技術移轉單位最大的差異在於「企業化經營」,以自給自足為導向,在人事、薪資、獎金、上班時間等方面獨立於校園體制外,讓總中心之經營擁有最大彈性。以下將簡述總中心在經營模式上的獨特性:

  1. 1.專業經理人聘任機制,打造專業服務能量

    為了使產學合作、技術移轉等服務得以符合產業需求,配合產業界之運作,總中心在人員管理上比照產業標準進行管理。在選才方面,強調同仁具備產學合作服務、校園智財管理、育成輔導等經驗,使同仁間在內、外部溝通上,具備商業敏感度,提升服務績效;在育才上,則由總中心自行培訓,促使加入的新血,充分掌握業務流程與服務精神,提升服務品質;在人員激勵上,則依據個人專長、學經歷給薪,也配合執行績效給予適當之獎金,提高專業經理人之向心力與留任意願,創造長久服務之根基。

  2. 2.利潤中心制,強化經營管理彈性

    總中心尚未成立前,「專利技轉中心」、「創新育成中心」長期以來便是利潤中心制、自負盈虧,學校不編列預算予中心營運,因此總中心成立後,亦沿襲該項機制。總中心的主要財源來自於各項產學合作案、計畫之執行收入,由學校撥付部分比例作為業務經費及營運基金,於是總中心每年度會自行訂定營業額、獲利目標值等營運目標,以求持續精進服務與經營成效,維持中心的自給自足能力。

  3. 3.朝組織法人化邁進,以成為「國際化之產學合作平台」為展望

    為使產業服務成效最大化,總中心長期以來在營運上均自給自足,創造高績效之服務成果與營收,同時在人員管理、支薪、上班時間等方面均獨立管理,脫離於學校管理機制之外,以企業經營模式服務產業,未來更以「旗艦型產學合作加值中心」為目標,朝向「法人化」獨立運作為展望,擴大服務範疇、提增產學合作案源與績效,成為國際化之產學合作平台典範。


  4. 王副執行長表示,各大專院校的技轉成功與否,主要關鍵在於學校的支持與信任,因此總中心之所能在產學合作與技術移轉服務上屢創佳績,是因為校內研發團隊極為重視研究成果與產業應用需求之接軌,為產學合作工作之推動奠下良好基礎,同時校方也給予總中心相當大的信任,讓總中心在獨特的營運模式下,於產學合作、技術移轉方面繳出亮眼的成績單。


    產學營運總中心經營架構
    圖三、產學營運總中心經營架構


結合中原研究特色與優質服務,建立企業合作關係

位處桃園地區的中原大學,以「理工學院」創校,長期以來在機械、化工、醫工等領域擁有豐碩的研究成果,因此對於服務大桃園地區的23個工業區佔有極佳的在地服務優勢,除了桃園地區以外,國內精密機械工業、薄膜技術需求之廠商也遍及中、南部,紛紛與中原大學建立合作關係。

  1. 1.找出服務優勢,開創商機

    王副執行長表示,總中心之服務策略為「商機引導技轉」,因此在尋求合作對象時,便必須結合學校本身的「七大研究領域」優勢,方能為產業界帶來最佳的服務。

    就桃園地區的在地服務為例,王副執行長分析說,在桃園的大專院校中,中央大學為國立大學以「研究」為發展宗旨,技術移轉、產學合作並非教師們優先關注之重點;而元智大學之研究專長在於資工、資管、工業工程領域,與中原有所不同,且該校有母集團資源之支持,對於財源開發需求不似一般私立院校般強烈。另外,鄰近的萬能科大則以「化妝品」研發為學校特色,長庚大學以「生物科技」為主、在技術移轉之業務發展上,與同屬台塑集團之明治科大相同,受到母集團法規之限制,未能像一般大專院校一樣自由發展。綜合上述分析得知各校營運核心能量不同,因此中原大在理工領域的技術優勢,成為廣大的桃園地區產業,在尋求技術合作對象時之首選。

    中原大學除了服務大桃園地區之產業外,因為在薄膜、模具技術領域發展擁有高知名度,許多中、南部廠商亦會主動聯絡校方洽詢合作,甚至在技術移轉合作外,甚至將員工送到中原大學接受產碩班的訓練,參與技術、管理經營課程之培訓,培養優質之企業經營人才,提高企業營運競爭力。

  2. 2.主動出擊,積極參與產業社群

    在開發合作案源上,透過多元管道,提高各技術項目之曝光量,讓業界瞭解總中心能為企業帶來的幫助,增加合作意願。在這方面,總中心採取主動策略,由專業經理人親至企業拜訪,並且積極參與工業會、工業策進會、榮譽指導員協進會等組織,結合各社群之活動及政策,為企業提供完整的服務方案。

    以與桃園縣工業會合作為例,總中心配合工業會活動,不定期舉辦技術說明會、大桃園產業列車、人才培育等活動,讓產業認識認識中原之創新技術,提高技術媒合機會。在與工業策進會的配合上,則參與招商活動、或結合各項產業政策,提供對應的配套服務方案,強化產業對於總中心專業服務之認識與信心;此外,與中小企業處榮指會的合作方式,則是透過廠商需求訪問、及榮指會轉介個案需求,增加產業接觸機會,擴大合作機率。

  3. 3.依產業需求,提供彈性之合作模式

    總中心與產業界合作的過程中,以「商業角度」思考各項合作細節,以提供滿足客戶需求之優質服務基礎,提升業界與中原大學的合作意願,建立長期合作的契機。

    王副執行長說,業界一般希望取得的技術能以「可即時應用」為優先,以與中壢工業區某變壓器製造大廠合作為例,當時該公司欲參與台積電的標案,因此需要於短期內進行設備之改良,為了協助解決廠商的需求,研究團隊便派員進駐該公司,進行各項實驗並提出修正方案,配合該公司之提案時程完成產學合作任務。

    至於在合作過程衍生之智慧財產,若為產學案則依照國科會規定,專利權歸屬學校,但是在專利權使用、實施上則可依據廠商需求,另行議定合作模式。


透過中原大學「以商機引導技轉」的產學服務模式,國內企業在技術發展、專業人才養成、政府資源運用等方面獲得良好協助,大大提升企業經營成效,提升企業之經營體質。

產學營運總中心服務作法
圖四、產學營運總中心服務作法

透過E化系統管理校內研究成果,提增技術媒合機率

中原大學研發團隊長期以來,與業界保持密切的合作關係,且獲得產業界的肯定與重視;另一方面,在校內研究、專利產出數量可觀,為了有效管理內部技術產出,作為外部推廣之用,中原大學建置專利及技轉管理系統,針對校內研發成果進行全面化的管理。

王副執行長風趣的比喻,總中心就像「百貨」一樣,擁有各式各樣的商品,如何將商品銷售出去,便需要對商品有足夠的瞭解,才能介紹給客戶。為了即時瞭解校內各研發團隊之研發成果,透過E化系統,一一紀錄各項研究成果之技術內容、技術領域、產業應用屬性、專利可行性評估、專利申請進度、專利維護狀態、技術移轉等資訊,讓總中心充分掌握技術發展狀況。

此外,透過E化系統的輔助,總中心的同仁們也能篩選出具有產業化價值的技術,與研究團隊請教技術重點,整理成簡單的文宣,當業界提出技術媒合需求時,得以快速回應業界,提供專業、多樣性的解決方案,提高技術媒合之機率。

專利與技轉管理流程
圖五、專利與技轉管理流程

隨著專利及技轉管理系統歷史資料的累積,總中心依據技術之商業價值性、研發團隊與產業合作之情形,將研究團隊區分為「A+」、「A」、「B」、「C」四大族群,並提出對應的服務方案,擴大研發成果產業化之成效。其中,A+族群技術的特色在研發團隊與業界雙方積極主動尋求合作機會,總中心則扮演行政支援的角色,配合雙方需求給予適當的協助;A族群則是技術具有產業應用價值,但需要透過總中心強化技術曝光度,增加媒合機會者,提高產業應用之價值;B族群之技術指的是需要再行改良方能進行產業應用機會者、C族群則是欠缺產業化要素者,因此在技術推廣上,總中心主要以A+、A技術為主,以求擴大媒合成功機會。


四大技術族群之分類與服務對策
圖六、四大技術族群之分類與服務對策

在資訊系統的輔助下,總中心除了可有效管理校內之專利資源與技轉案件,提供產業專業服務,促成產業技術升級;另一面,在專利之維護上,也可透過系統化資訊,分析每一專利之商業化應用價值,作為維護參考指標,降低的校方及研究團隊在專利維護之支出,使產業、總中心、研究團隊、校方各獲其利。

首創國際產學合作機制,帶領企業邁向全球化經營

中原大學是國內開創「國際產學合作」的領頭羊,更是國內唯一具備輔導企業進行國際產學合作經驗的大學,經過數年來的努力,已成功在越南、印尼、外蒙古等地設立服務據點,提供國內廠商進入東南亞、外蒙市場之支持。

王副執行長以企業經營觀點分析,國內有160餘所學校共同爭食產學合作大餅,如何在激烈競爭中突破重圍,找出新商機、把握合作機會,便成各技轉單位的重要任務。隨著全球環保意識抬頭,恰巧有一國內廠商因希望投入綠色能源產業發展,而找上中原大學幫忙,在研究成果上中原具備厚實基礎,可提供給該廠商完整的技術服務,但在原料上國內則欠缺相關天然資源;因此總中心便開始思索前往原料供應地-東南亞發展的可行性。在總中心經歷一年多的努力,終於在印尼找到合適的原料-痲瘋樹,並輔導該公司至印尼設廠,運用當地低價、充足的原料,生產生質能源、開創新能源市場。

在此成功的合作經驗下,中原大學更積極投入國際產學合作案的耕耘,並依據各地區的天然資源分布情形、產業特性及國內廠商的需求,與各地機構共同設立技術移轉據點,嘉惠當地產業與國內企業。在擁有豐富農漁資源的印尼,在雅加達與農漁業合作社總會,進行痲瘋樹原料的取得。此外,目前中原大學也在越南河內與當地首屈一指的百科大學合作,並在商業發達的胡志民市,與越南總商會、台商會合作,開發當地市場通路。目前中原大學正在觀察外蒙古地區,借重當地的礦業資源,評估國內企業前往經營開採礦場的可能性。

中原大學在發展國際產學合作的過程中,除了輔導產業邁向國際市場外,另一方面也把握每一次交流機會,在學術合作上有所斬獲,包括:針對東南亞頂尖學校進行海外招生、利用遠端視訊施行跨國人才培訓計畫、東南亞地區企業/學術單位組團來到台灣接受技術培訓等,以上都是發展國際產學合作機制的收穫,在上述國民外交的實踐下,不但能夠繁榮當地經濟、又能達到嘉惠國內企業的效果,有助於台灣形象的提升。

萌芽計畫,帶動前瞻技術完成商業化

我國政府長期以來積極推動產業界將研發技術商業化,透過各項輔導資源的注入,使國內企業降低商品化過程的風險值;反觀,對於促成大學研發成果商業化之輔助資源卻相當有限,導致許多具有商業價值的前瞻性研究無法轉化為產業應用技術,亦無法帶動國內產業之整體技術提升,甚是可惜!

2011年國科會推出「研發成果萌芽功能中心補助計畫」,希望大學與學研機構能在研發過程中,將「技術移轉」與「創業」整合,發掘具有原創性與商業價值之技術,並搭配該技術的產業與市場現狀,進行1~2年的商品化後,再評估創設新公司的需要性,實踐前瞻技術市場化的夢想。

經過國科會之評選,中原與台大、清大、交大、成大、中央研究院並列萌芽功能中心補助名單中,讓中原大學長期累積的研發能量得以有商業化之機會。為了實踐政府的美意,總中心以豐富的經驗帶領萌芽功能中心進行各項技術提案規劃。以下將簡述中原大學在萌芽計畫上的執行特色:

  1. 1.校內萌芽個案甄選把關嚴格

    中原大學萌芽計畫之技術提案審查甚嚴,各技術團隊提案中需要針對該項技術進行完整的技術背景研究,從專利檢索為起始點,深究該技術在智慧財產權的分配、布局、授權情形,解析該項技術之發展現況與產業價值,作為個案評選參考指標。個案評選除了初審外,主要由業界專家、創投專家針對其技術概念/構想、智權情形、商業化價值進行審查,以挑選出最具市場發展可行性的個案。

  2. 2.整合商學資源擬定商業計畫

    由於在技術提案階段的萌芽個案團隊,多為技術背景之研究團隊,為了加強萌芽個案之市場發展可行性,萌芽中心邀請商學團隊加入進行商業規劃,借重其專長,與技術團隊共同研議該技術之產品成本分析、獲利模式、營運資金規劃、市場與目標客群定位等,以降低未來技術商業化之風險值。在結合技術與商學團隊的專業之下,獲選的個案可得到國科會的經費補助,並透過1~2年的商品化實施,找出該項技術最佳的獲利與經營模式,例如:創立公司提供實際之商品或服務、或以技術授權方式與業界合作等,以爭取新事業的最佳獲利。

  3. 3.重視專利布局及技術發展地圖

    為了讓校內研究團隊在提案過程中,得以完整探究市場之技術走向,以專利家族的形式進行智權布局、建構完整的技術藍圖,中原大學亦投入資源建置專利檢索與分析系統平台,舉辦專利檢索、分析等培育課程,使各團隊擁有專利之知識,於技術研發過程中,透過該平台查找專利、解析專利資訊,產出技術專利地圖,發掘技術之處女地與地雷,作為規劃技術發展地圖(Road Map)及專利布局策略之參考,構築技術在智權攻防戰上的潛力。


在萌芽中心的帶動下,校內萌芽個案將由跨院系的研究團隊一同執行,同時由各系所在研究設備上給予全力支持,確保技術、商業策略之實施完整性,讓技術團隊一圓創業夢!

中原大學萌芽計畫執行程序
圖七、中原大學萌芽計畫執行程序

(資料來源:中原大學萌芽功能中心網站)


三創教育,培育學生「創意、創新、創業」之思維

為使畢業學生得以在產業界具備學理與產業應用之實力,中原大學多年前便以三創教育-創意、創新、創業為理念,希望透過舉辦課程與專題競賽、創業大賽,養成學生活用創意、激發創新、提升創業能力與就業競爭力。

在中原大學師生的共同努力下,中原多年來誕生了多位學生董事長,如:手機王、雨傘王、Paint人集團等都是學生創業的成功典範。在101年中原與交大、成大獲選為教育部「創新創業中心示範學校」,故總中心成立「校園創業紮根辦公室」,希望由該中心整合課程設計、專題實作、創業競賽、智財探勘、商業規劃等機制,強化校園創意產出與產業實務結合,輔導校內師生創業,為我國產業注入活水。

此外,中原也制訂有「校園創業實施辦法」鼓勵師生共同創業,在該辦法中針對創業教師給予減授終點、申請借調之方案,讓教師得以支持新事業之發展;另外,新創之公司也得以進駐創新育成中心,享有減免部分育成輔導費的優惠,使創業師生在創業初期,得到總中心的專業支援,減低營運成本與管理上的壓力。

至於創業師生在校內進行研究或是創業過程中所產生的專利,則可依據「研究暨產學合作獎勵辦法」、「研究發展暨技術移轉管理辦法」進行各項技術移轉與產學合作,使新創事業在技術投資、研發、智權布局上得到學校的適度的支持,提高創業成功機率。

總結

中原大學產學營運總中心以獨特的經營手法-「商機引導技轉」、「利潤中心」等,服務校內研究團隊與業界廠商,自給自足營運,提供國內企業在產學合作、技術移轉之優質服務體驗;未來總中心更以結合在地產業發展政策、國際產業發展趨勢為目標,希冀可逐漸發展為優質產學合作加值中心。在此我們也預祝中原大學產學營運總中心,在專業經營團隊的帶領下,早日成為旗艦型產學合作加值中心及產學合作標竿典範!

受訪人:中原大學產學營運總中心副執行長 王世明
訪談人: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專案委由連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辦理
撰稿:連穎科技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