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技術移轉中心


2015年11月中山大學的「獨創可攜式雷達」技轉案,以200萬美金授權金、每年收取全球銷售額3%衍生利益金,成為我國電子通訊領域,史上技術移轉金額最大的案件;接著,2016年3月中山大學與鴻海合作,以「快篩食品安全」技術成立新創公司,再次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顯見地處南台灣的中山大學,不再只是大家印象中的研究型大學,在校方的充分授權與專業經理人營運下,跨越地理條件限制,展現學校研發團隊的技術獨特性,在技術移轉領域交出漂亮成績單!

本次優質專利技轉經驗訪談來到西子灣,透過與中山大學技轉中心主任馬誠佑主任、田勝侑專案經理的對談,從「獨創可攜式雷達」的技轉實例中,找到了該校屢創技術移轉佳績的重要關鍵—「技術移轉與產學合作業務各自運作」,讓技轉案不再只是扮演產學合作案的配角,讓每一宗技轉案都可以獨挑大樑,成為帶動產業技術突破的主角,放大技術價值性,扶植產業找出基礎技術的多元應用層面,讓未受大家青睞的基礎技術成為技術轉型的要角。

透過訪談實錄,將帶領讀者認識中山大學在技術移轉業務上的獨特作法,及「獨創可攜式雷達」技轉案之成功歷程;同時也透過技轉專業經理人的眼光,描述技轉專業經理人應有的態度、及廠商找尋外部技術資源應具備的思維,助於國內技術移轉單位、產業技術需求者,重新啟動技術移轉的大轉輪,以新思維、新作法加速產業技術的演進!

全國唯一-技術移轉、產學合作獨立運作

為大幅度提升來自企業與法人單位的研發經費與智財相關衍生收入,中山大學在教育部激勵計劃的支援下,將原隸屬研發處之產學單位於98年1月正式成立「中山大學產學營運中心」,並於99年1月起將產學中心從任務編組之一級中心納編為校級一級行政中心,此為全國首創之舉,嗣後於103年8月1日更改制為「產學營運及推廣教育處」,並於104年1月將原智財組更名為技術移轉中心(以下簡稱:技轉中心),運作專利申請、專利維護、技術移轉、研發成果管理等業務。此舉,產學營運及推廣教育處擁有獨立的決策權,針對與產業合作業務,可自行決策、降低因行政程序等待,錯失合作良機,強化產業服務效率。

鑑於國內技轉案多是產學合作延續成果的交易,讓校內許多具有產業價值的技術無法真正反映出市值,中山大學首創、也是國內唯一將技術移轉、產學合作業務完全分離的大專院校,透過這樣的做法,中山大學期盼讓技轉成果可以真實被看見,產學成果、技轉成果不再混為一談,並在技轉專業經理人的經營下,讓研發成果都找到伯樂,創造更大的產業價值。

馬主任表示,產學合作案在國內大專院校的操作中,研發團隊在與產業進行合作時,無論透過申請政府的產學補助或委託研究,產學合作價金多在數十萬不等,但因為業者跟研發團隊熟識、且於產學案中投入大筆資金,因此廠商多會認定產學案的衍生技術應屬於企業所有,因此技轉通常是產學案的終端產物,技轉金額微薄;此情形,造成許多有價值的技術,無法真正展現其市場價值,也是許多學校技轉件數雖高、但授權金額難以成長的主因。

此外,產學合作的技術領域、型態相當多元,其專業經理人處理業務開發、協商簽約事務已相當繁忙,對於後端成果的「商業化應用」,若能交由技轉專業經理人處理,方能貼近產業實際需求,找出更適合產業運用的技術。在這樣的前提下,中山大學產學營運及推廣教育處成立以來,便將產學、技轉分別獨立,以讓產學、技轉的成果可以加以放大。

技轉流程獨樹一格,擴大技術價值

在技術移轉的過程中,中山大學有別一般大學,主要由「技術移轉中心」主導整個技術移轉案的進行,研發團隊在其中僅扮演技術支援角色,不介入商業談判的任一環節,在這樣的模式下,可以讓研發團隊持續精進技術發展,無須為技轉案的行政流程傷神,可將全副精神投入更為創新的技術突破。

田經理說道,一般大學院校的技轉案,多是因為研發團隊與產業熟識,或因為產學案的合作建立信任默契,進而促成技轉案,但由於研發團隊與廠商關係良好,所以在合作過程中,常在無形中將技術細節透露給廠商、或私下議定合作的細節,這樣的情況對於學校來說,的確可以省去開發技轉案的成本,但是卻無法讓技轉案實際反映技術的價值性,相當可惜!

而中山大學的技轉業務則摒棄這樣的做法,由熟悉商業操作模式的專業經理人敲磚(潛在客戶開發)、談判、合作細節、合約擬定等事務一手包辦,研發團隊只有在遭遇技術瓶頸時介入、解決技術問題。田經理說,以「獨創可攜式雷達」技轉案為例,與美國酪農系統設備開發商簽約前,雙方均未曾見面,其中便是透過專業經理人對於商業交易的專業,建立雙方信任,進而成功促成技轉案的簽約。

另一方面,如何與校內研發團隊溝通,才能讓技轉案順利運作呢?技轉中心強調「事前溝通」非常重要,在技轉案進行前,需讓研發團隊瞭解、信任技轉中心的作法,同時也會跟研發團隊溝通「專利權為學校所有」,因此技術移轉的各項決策需以技轉中心為主。田經理舉例說,過去研發團隊多會和廠商先行討論合作細節、技轉價金,但基於交情關係,研發團隊多會以較低價格進行技術移轉,這樣的做法也是國內大專院校為何技轉件數高、但單案技轉金額小的主因;為了脫離這樣的現狀,技轉中心以「商業合作」角度出發,幫技術需求者媒合、設計更佳的解決方案,廠商可以從中獲得更多的技術支持、專業建議,相對地合作價金也可以提高,讓技術價值真正呈現。

這樣的合作模式,長久下來對於廠商、研發團隊來說,都是雙贏的;至於,過去會與研發團隊自行談妥技轉的廠商,也認知到技轉必須透過校方同意,私下與研發團隊接觸或達成協議是無法獲得校方承認的,進而轉與技轉中心洽談各項合作事宜,由技轉中心規劃更佳的合作方案,協助廠商進行技術移轉。

「獨創可攜式雷達」技轉案成功案例分享

2015年11月轟動電子通訊領域的「獨創可攜式雷達」技轉案,在開始與美國接洽前,長達6年的尋尋覓覓,終於覓得知音,並在短短8個月內完成技轉簽約。在訪談中,技轉中心大方分享「獨創可攜式雷達」技轉案,從第一次接觸到簽約的點點滴滴,以下是此技轉案的重要紀錄:

  1. 1.技術背景介紹

    電機系洪子聖教授的「獨創可攜式雷達」技術原為中山大學與工研院合作的技術之一,該項發明主要是可以藉由一創新的自我注入鎖定式(SIL, Self-Injection Locked)雷達,以非接觸方式偵測外界的動作,尤其是人體的心跳、呼吸、脈搏等生理數據。中山大學希望藉由工研院的技轉及技術能量,發展合適的應用領域,尋找產業技轉對象。在這樣的前提下,2010年該技術獲得第1件專利後,陸續申請了16件專利進行完整的專利布局。

    可攜式雷達技術主要是透過SIL雷達高靈敏的特性,進一步偵測微弱的動作位移,除了可以即時監控生理健康狀況外,亦可長時間紀錄生理訊號並進行各項衍生應用。因此授權工研院技術推廣期間,工研院試圖將此技術與生醫照顧、醫療照護領域技術結合,以紀錄人類的生理訊號,進而提供更佳的醫療照護品質。但在技術推廣過程中,業者多希望技術可以馬上商業化運用,因此長達6年都無法實際進行技術移轉。為了讓此項技術可以重新尋找技轉契機,中山大學將此項技術的主導權移回學校,並積極開始在業界曝光。

  2. 2.與美方合作緣起

    在歐美國家,牛隻是重要的糧食來源之一,因此國家對於牛隻管理訂有嚴格的標準,一旦牛隻發生傳染病或大量死亡,畜牧場都可能被祭以重罰,所以若能有效監測牛隻生理資訊,便可有效協助畜牧場管理牛隻健康或進行疾病預防,提升牛隻健康狀況。此案的技術求者是美國某一酪農系統設備開發商(以下簡稱:技術需求廠商),在中山大學大量向外界推廣技術的機緣下,接觸到此技術,並以e-mail聯繫校方,詢問此技術是否可利用來進行牛隻生理訊號的紀錄。

  3. 3.技術需求廠商背景調查

    在技轉中心與技術需求廠商聯繫後,為了先瞭解對方的營運狀態,技轉中心積極蒐集技術需求廠商的營運資料,並向對方索取經理人背景、研發規劃、財報等資訊,以進一步掌握廠商對技術的需求方向、長期營運的能量,以及是否有實力實施此技術,以確保技術可真正被商業化運用,雙方合作可以長長久久。

  4. 4.第一階段—尋找農場,進行原型測試

    對於「獨創可攜式雷達」是否可延伸應用在牛隻生理監測上,全球的研究文獻上並無相關記載,只能進行透過試驗,確認是否可實施。技轉中心與技術需求廠商提議,可支付小額測試費用,由中山大學透過「原型(Prototype)」方式進行實測,讓技術需求廠商可以提高對技術的瞭解與信心;同時也與對方議定,待原型機完成後,將尋找畜牧場實際測試,並紀錄相關實測數據,且拍攝紀錄影片,以讓雙方都可以完整瞭解測試成果。

    在此測試階段啟動之初,因開發原型機需要經費挹注,但此計畫卻無校方、政府的研究補助資源可用,因此技轉中心便協助研發團隊與工研院、科技部聯繫,申請研發經費投入原型機開發;此外,也與畜牧場、獸醫等聯繫,希望相關單位可以協助進行牛隻的生理資訊紀錄,以促成原型機測試的順利進行。

    經過測試後,技術需求者對於測試成果相當滿意,因此也依照中山大學的提議,支付1萬元美金,並由中山大學將原型機運送至美國,讓技術需求廠商於畜牧場中進行相關測試。

  5. 5.第二階段—廠商實測及技術改良

    位於美國的技術需求廠商,在取得原型機後,於牧場中進行開始進行為期3個月的測試,確認其可用性;測試期間對方對於訊號抓取提出疑問,而研發團隊也透過遠距溝通提供相關技術諮詢、並做改良,以調整至較佳狀態,讓技術需求廠商可以順利進行後續的商業測試。

    田經理表示,在整個技轉過程中,研發團隊至此才參與其中,提供技術上的協助,其餘過程都由技轉中心以商業合作模式,與技術需求廠商進行各項溝通。

  6. 6. 第三階段—商業測試,並簽訂授權合約

    在技術改良後,技術需求廠商開始進行試量產及商業測試;至此,技轉案才告開花結果,雙方簽署「非專屬授權」合約,授權金為美金200萬元、其後每年可收取全球銷售額3%衍生利益金作為技術移轉費用。田經理說,在這個技轉案中,直至簽約才與對方第一次見面,接觸期間均藉著電話、視訊及e-mail進行溝通,透過第一至第三階段的測試,讓技術產需求廠商深具信心,授權案圓滿達成。

  7. 在整個技轉案的進行中,技轉中心全權處理合作細節商討、找資源測試、談判、合約擬定等事務,以商業合作角度與技術需求者進行溝通,建立合作信任感;而研發團隊則在技轉中心的支持下,可心無旁騖的專精在技術領域,進行技術突破,滿足技術需求廠商的需求,雙方合作無間、成功出擊。

    在此技轉案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技術移轉費用」的協商。在技轉案中,技術是否得以商業化風險甚高,除了技術層面,更牽涉到技術需求廠商本身的營運、技術、行銷等能量,廠商也負擔了相對的風險成本,故在「技術移轉費用」的設計上,中山大學在商品上市前,並未向廠商收取技術移轉費用,而自行吸收上市前的技術移轉成本,此設計一來可以讓學校無須對商品化成功與否負擔責任,二來也可以促使技轉中心與研發團隊更積極與廠商合作,加速其產品上市的腳步。如此一來,技術移轉廠商可減省上市前的技術移轉金支出,將資源投入市場推廣,加速技術商品化上市,對於雙方都是各蒙其利。


    穿針引線,縮短產學落差

    在「獨創可攜式雷達」技轉案的過程中,技轉中心也深深體會到我國與美國廠商在思維上的差異。當前我國技術需求者,多是希望購入的技術可以直接商業化應用,為公司帶來立即的利潤或降低成本;而美國技術需求者,多是從公司未來技術發展角度思考,希望外部技術可以融入公司研發領域,提高產品的獨特性,以在市場走出另一片不同的天地。

    田經理提到,「獨創可攜式雷達」技術在與美國接觸前,技轉中心已在國內進行技術曝光、推廣,但推廣過程並不順利,諸多上市、上櫃公司多是認為此技術過於「基礎」,難以找出合適的「商業應用」的方向,對於此技術興趣缺缺。反觀,國外廠商則是「利用性」為優先考量,詢問基礎技術是否在公司發展的技術領域中可以實現、擴大運用,同時偏好基礎技術,希望可以利用基礎的技術,強化公司的技術能力。

    目前對於「獨創可攜式雷達」技術,技轉中心已規劃出15項以上的應用領域,且成為國內廠商熱烈詢問的技術之一,其中不乏早期拒絕此技術的大廠。對於這樣的轉變、差異,技轉中心相當感慨,認為產業時常提到「產學落差」是否真的存在?或僅是因為國人的思考方式,導致許多有商業應用價值的技術被束之高閣呢?對於這樣的現況,技轉中心每每在廠商與學校接觸技轉案時,都會先行試探廠商對於公司未來的技術發展方向的想法,以及取得技術的主因,以掌握廠商實際需求,且讓技術可被真正的行家所利用,展現技術價值。

    此外,在技轉過程中,若面對產業提出學校設備或技術無法與產業匹敵時,技轉中心亦會建議廠商可以透過「技術評估」或「建構原型測試」的方式,讓產業瞭解技術的實施效果。在「技術評估」部分,由學校提供技術與研發團隊、廠商提供場地與設備,讓研究團隊可以進駐產業,進行技術的確認;「建構原型測試」的模式,則是循獨創可攜式雷達的授權方式,由廠商支付小額價金,建立原型進實際測試,以讓廠商瞭解到技術的實況。

    在技轉中心的努力下,希望可以挑選出技術發展實力的廠商,也透過「技術評估」或「建構原型測試」讓廠商瞭解到技術的應用層面與成效,促成技轉案向前邁進,提高雙方合作的意願,使產業技術再創新、升級。


    重視專利品質、商業化價值,充分運用智財資源

    早年國內大專院校為了展現學校的研究能量,在科技部補助下,多申請有大量的專利;時至今日,我們可以發現許多學校的專利申請件數開始下滑,主要是因為各校發現專利若無能商業化應用,就如同壁紙般沒有具體價值性,加上沈重的專利維護費、科技部專利申請費補助逐年下降,更加速各校省思「專利價值」的重要性。

    觀察中山大學的專利申請件數,目前國內、外共有1,600多件,但在2010年以後,專利件數開始有下滑的趨勢,就我國案來看近三年的申請數量大約僅有2010年的一半。對於這樣的轉變,馬主任表示,學校對於專利申請案的審查,已轉為以「有效發明」為優先考量,專利審查過程中,委員會檢視該項技術是否具備「商業化應用」價值,若無則不作申請、或轉由研發團隊自費申請,待專利獲證或授權成功後再行歸艦。

    另一方面,對於專利維護的評估,也以「商業化價值」為指標。在校內的進行專利定期盤點時,若是發現校內專利經過3年都無法進行授權或做其他利用,技轉中心便會向科技部報備,放棄專利維護;如此一來才能達到「節流」的效果,降低學校在專利維護費用上的支出;或是將其利用「組合授權」的方式,授權產業利用,達到「開源」的目的。在開源節流的操作下,目前中山大學仍持續維護的專利約有600多件,且都是具有商業應用價值的專利,可以成為技轉中心服務產業的有效發明。


    技轉經理人態度,決定技轉成敗

    中山大學的技術移轉作法有別一般大專院校,除技轉與產學分家外、也主導整個技轉案的進行,不仰賴研發團隊由產學合作案中衍生技轉成果。在這樣的環境中,技轉專業經理人的作法、特質,成為影響校內技轉案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田經理與我們分享到,一位好的技轉專業經理人要具備以下能量:

  8. 1.富有冒險精神

    擔任技轉業務的專業經理人,「富有冒險精神」是必要條件。以「獨創可攜式雷達」技轉案為例,在雙方未曾碰面、且不曾有合作關係的背景下,要建立雙方信任感,便需要大膽的提出解決對策,降低廠商疑慮、提高合作機率,例如:透過農場進行實測,增加對方對技術的信心一事,若是實測無法說服廠商投資,技轉中心為了實測,而尋找工研院、畜牧場、獸醫等投入都會化為烏有,所以專業經理人必須能承擔這些風險,才能開創技轉先機。

    此外,由於校內研發團隊專精技術發展,對於產業的商業行為、市場行銷等都是陌生的,因此專業經理人也需要從學校走出去,深入產業、瞭解產業需求,並將產業的需求跟自己的想法,翻譯傳遞給研發團隊瞭解,以發展出產業需要的技術,促成合作的繼續進行,讓校內的技術水準提升、商業價值加分。

  9. 2.具備法律專業

    除了冒險精神外,專業經理也具備「法律」專業,方能在合約中釐清彼此的權利義務。綜觀國內大多數的技轉單位,都是提供制式合約作為技轉簽約使用,田經理認為這樣的作法是發生技轉爭議的源頭;由於技轉人員無法充分掌握法律文字,在訂約過程中需要仰賴法律人員的協助,處於被動狀態,難以即時掌握、應付合作案中的權利義務釐清,造成日後雙方對於文字模糊地帶的各執其詞,破壞合作關係。因此,若是技轉人員具備法律專業,就可針對產業提出的事項,以契約文字進行定義,讓雙方合作無間。

  10. 3.掌握校內研發技術動態

    在服務產業的過程中,專業經理人需要對校內的技術研發有一定的瞭解,才能在產業提出需求時,找出合適的技術、滿足產業需要。田經理形容專業經理人要像「八爪章魚」一樣,掌握校內技術的獨特性,關心研發團隊申請專利的起心動念、未來發展,累積技術掌握度、快速媒合。

    那專業經理人如何提高自己對校內技術的熟悉度呢?建議作法如下:

    (1)在研發團隊提出專利申請案時,可透過技術評估,與研發團隊請益,找出技術的可專利性,並掌握各研發團隊的技術專長。
    (2)觀察產學合作案的進行,與研發團隊商議是否進行專利布局,進行技術保護,並作為後續技轉的題材。
    (3)定期檢視校內專利申請案,瞭解申請專利保護的各項技術,累積自己對於各領域技術發展的認識,掌握技術動態。

  11. 4.切入廠商真正需求

    一位好的專業經理人,需要具備獨到的商業眼光,瞭解廠商的真正需求,並以此為雙方合作的基礎,快速發展合作關係。田經理說,專業經理人在上談判桌前,可以透過多方資料蒐集、或向校內研發團隊請教,瞭解廠商在現階段的產品、營運狀態、技術瓶頸、甚至生產設備可能發生的問題,事前充分掌握廠商可能提出的需求,甚至預估廠商透過技轉合作,可以為公司帶來的收益等資訊,擬定合作計畫、技轉金額、談判策略等,讓技轉合作案開端就切入重點;甚至,也可請廠商邀集負責人、法務、研發等高階主管共同與會,可以在會議中充分溝通、找出最佳的合作方案,避免在溝通階段因高階主管未參與,因下屬的「資訊傳遞落差」,錯失合作機會,加速雙方合作的進行。

  12. 總結

    在本次與中山大學技轉中心的訪談中,我們看到了有別於國內大專院校的作法,包括:產學技轉獨立運作、技轉中心主導技轉案方向、研發團隊不介入技轉談判等,這些都是中山大學打破國內技轉案以量取勝現況的獨門秘訣;此外,對於我國技轉案量始終無法放大的困境,田經理分析主要原因在於國內廠商尚未能國外廠商一樣,以長遠眼光思考技術的可應用性,大多仍侷限於馬上使用、降低成本的層次,因此未能將國內許多有價值性的基礎研究,結合公司技術發展藍圖,找出創新發展方向,打造技術競爭力,與國際大廠一較長短,甚是可惜!另外,由於我國仍以「代工」為主體,對於技術的需求量低,也是我國技轉遲遲無法顯著成長的因素之一。

    在現今的產業環境中,經營者若能結合國內充沛的研究產出,重新思考產品定位、轉型,方能在激烈的全球競爭中,走出獨特的經營之路;而學術單位的研發團隊們,也可以在技轉單位的牽線下,讓純理論的研究,往回退一點與商業應用結合,共同擦出火花、相互成長,方能活化國內研究成果,帶動產業演化、強健產業體質。

受訪人:中山大學技術移轉中心馬誠佑主任、田勝侑專案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