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頁使用script可是您的瀏覽器並不支援

專利新概念—運用風險管理,建構企業智權戰力


個案簡介

2013年在全球最大睡眠呼吸診斷與治療產品市場—美國,臺灣本土醫材廠商與美國睡眠治療龍頭ResMed公司,在為期13個月的專利訴訟後,2014年雙方各自撤銷對對方的專利告訴,以和解結束紛爭,在我國智慧財產權業界傳為佳話。

這家赫赫有名的醫材大廠是亞洲生產預防褥瘡氣墊床的第一大廠,早期從貿易、代工一路轉型為自有品牌大廠,且在發展自有品牌短短的7年間,市場遍佈五大洲,於歐洲市場打敗Philips成為醫囑指定器材,在西班牙拿下市佔率排名第一的寶座,在德國、英國排名第二,在企業經營策略的領航下,該公司在技術、市場上贏得肯定,成為國際預防褥瘡氣墊床的寵兒。為了一窺此公司的神秘面紗,瞭解該公司如何蓄積專利實力、迎戰世界大廠,我們邀請到該公司法務智慧財產權中心的曾柏凱經理,跟我們分享該公司的專利策略、專利佈局實務。

在訪談中,我們深深感受到該公司專利觀念大不同,「風險管理」是案例公司專利策略的最高指導原則,結合公司企業營運、研發策略進行專利佈局規劃是基調,嚴密把關專利品質不鬆懈則是預防風險的最佳手段,案例公司更集結企業內部眾人之力,為公司儲備了堅實的專利能量,以充滿信心姿態,迎戰全球化的市場競爭!

「專利」是發展自有品牌的競爭門檻

案例公司創立迄今已超過25個年頭,創業初期該公司主要以醫材貿易為主要業務,由於創辦人李永川董事長對於醫療器材行業的熟絡,整合了醫材產業鏈的供應商、代工廠體系資源,幫國際大廠進行代工;在代工時代案例公司雖然訂單不斷,但公司卻發現大廠委單的都是低階的醫材產品,毛利不高、營收難有重大突破。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之際,國內醫材產業受到莫大衝擊,此時李董事長毅然決然的冒著大廠撤單的風險,走入「自有品牌」之路。

在公司從事貿易、代工到自有品牌之路上,商標、專利等智慧財產權是案例公司長久佈局的無形資產。曾經理說道,公司創業以來,智慧財產權佈局是從上而下的政策,也是公司的傳統與長期智慧財產權能量的展現。進一步觀察,案例公司在國內商標、專利各有70件產出,全球佈局更是不勝枚舉,且其專利、商標從創立初期到現在持續不間斷投資,是國內企業少見的個案,獲選我國「中堅企業」實至名歸。

而「投資智慧財產權」這個良好的傳統,搭配公司在技術上的不斷突破、供應商的品質要求及經營管理策略等,塑造了優質的品牌形象,讓公司自有品牌產品營收快速成長到總營收的七成,交出漂亮的成績單,顯示其自有品牌經營相當成功。

專利風險管理vs.企業資源的抉擇

在專利策略上,「降低企業經營風險」是最高指導原則。近年來全球專利訴訟興盛、煙硝味瀰漫,當今臺灣產業在專利佈局上,要思索的不單單只有專利申請,如何進行「風險管理」是產業共同面對的課題。

曾經理比喻專利就如同儲備軍火及布地雷,在企業資源有限的情形下,防禦自我領地是優先考量,若還有餘力方能在敵軍陣營布下地雷發動攻擊。因此,案例公司之專利申請首重自有產品與技術的專利佈局,並以製造地、市場所在為佈局重點區。此外,曾經理也觀察到,由於國外大廠佈局較早、且以基礎技術為主,因此臺灣產業申請的專利多以「商品化技術」為主,若專利品質要有所提升,同時達到防禦與攻擊的目標,在資源有餘裕時,便可利用「圍圈再發明」的策略,避開競爭對手之技術,砌起另一面專利牆,開闢新技術發展方向。

在這樣的前提下,案例公司之專利佈局主要從臺灣出發,申請基礎專利,鞏固權利,此後方開始在美國、歐洲等市場疆域進行專利佈局,以求從製造端、市場端降低專利風險,讓自有品牌發展之路更加順遂。

另一方面,專利對於產品是否有加分效果呢?醫材產業在技術水準上,為了達到高標準的醫療要求,技術產出與產品本身就賦予高度的品質門檻。從市場行銷面來看,「專利」在醫材產業中扮演的角色不像其他產業一般,可以做為公司行銷話題或提高取單的成功率;但在醫材產業中,專利能扮演的角色主要是在保障公司技術結晶,降低公司的風險,或是透過大量的專利佈局增加買家的信心,降低產品可能衍生侵權事端的疑慮。

營運、研發、智慧財產權策略整合,創造高值專利

案例公司自有品牌產品行銷全球,且在歐洲地區擁有高市佔率,在智慧財產權領域「樹大招風」的可能性也相對較高。而案例公司一向重視智慧財產權,也瞭解風險管理的重要性,那又該如何去思考與掌握專利的品質,讓專利成為可以打仗的武器呢?

曾經理提到,公司身處醫材產業,大廠在全球佈局之專利多且完整,專利品質也相當高,因此大廠的專利內容與品質,便更是公司進行專利申請時的效法對象。細觀醫材產業大廠之專利,專利權範圍(Claim)相當紮實,與臺灣傳統的Claim撰寫方式差異甚大,因此案例公司在申請專利時,即以這些大廠的專利水準為要求指標,希望可以與專利事務所共同創造出高品質的專利。

一般而言,案例公司在研發階段便由公司內部的專利工程師與研發同仁共同討論,以挖掘研發過程中值得進行專利佈局的創新構思,此外專利工程師更被賦予另一個重要任務,即需要能配合公司營運策略,除了在單一技術進行專利佈局外,也需思索如何進行跨技術的統合,與研發同仁一同激盪出值得發展的新技術或專利佈局方向。曾經理說道「專利工程師」是公司技術保護中最重要的靈魂人物,透過這個角色可以讓公司將營運策略、研發策略、智慧財產權策略進行三位一體的整合。

除了公司內部的專利工程師外,專利事務所「專利工程師」則是高品質產出的另一要角。當案例公司提出值得進行專利佈局的構想時,專利事務所需前來公司進行「洽案」,在這個過程中,由發明人、公司的專利工程師、事務所工程師一同討論,共同擘劃出更多可以進行專利佈局的構面,以擴大專利價值。曾經理說,公司內部的研發同仁、專利工程師在產業中已有相當歷練,在思考範疇上常有固定框架,藉由外部專業人員的刺激,可擦出更多火花,而且公司在專利申請的過程中,公司也避免提供類似說明書的素材給事務所,以求事務所在撰稿時可以有更多發揮的空間。

此外,案例公司也要求事務所比照國際醫材大廠的專利撰稿方式,Claim項數上至少要20項,且將後續專利生命週期中,可能在實體審查、專利延續案實務、商品化運用、專利糾紛階段面臨的問題,提前至「專利申請」階段進行思考,提高專利之有效性。

利用外部資源,強化技術佈局能力

案例公司突破臺灣產業申請專利之框架作法,除了考驗專利事務所的能量外,公司內部人員的智慧財產權觀念養成也是重要關鍵。在案例公司中,重視智慧財產權是重要的經營策略之一,因此每年度公司均會由內部專利工程師或邀請外部專業講師至企業內部授課,藉由公司實際產品或產業之實例分享,提升智慧財產權觀念、吸收智權新訊,讓同仁可以與時俱進,除具備智慧財產權基本知識外,也可以外部智慧財產權動態連結,在工作上創造更多新想法。

除了提升內部人員的智慧財產權觀念外,案例公司也與智慧財產權服務業者合作,建置公司之專利地圖或前案檢索,以使公司更清楚掌握競爭對手專利佈局概況,從中找出技術迴避或發展新技術的方向,避免誤入專利地雷,降低公司發生經營專利糾紛的風險。對於此一作法,曾經理認為在技術研發階段花費小小成本做技術探討,遠比發生專利訴訟時,公司花費高額成本應對、並對於企業形象造成的損失,可謂是微不足道,相當值得投資。

此外,當公司面臨智慧財產權爭議事件時,也邀聘國內重量級的智慧財產權產業專家擔任顧問,與其商討力抗美國ResMed公司專利戰的應對之策。曾經理說,發展自有品牌過程遭遇專利指控,為維持品牌形象,展現公司決心、勇於面對訴訟的作法是毋庸置疑的,藉由產業專家的指導,可以讓公司在應對進退的決策中,有一參考依歸,降低公司在爭議中可能發生的損失、另謀出路,遏阻對方的再次進攻,都是進行風險管理的重要環節。

透過上述與外部專家的合作過程,案例公司除了累積重要的智慧財產權領域人脈關係外,也可觀察到每一智慧財產權服務團隊的專業能力,建立雙方合作的模式。如此一來,在企業經營的過程中,便可適時引入外部資源,讓企業界由外部專家的輔導,提升內部在智慧財產權經營上的能量。

結語

自詡為「生醫技術整合專家」的案例公司,一路以來從貿易、代工到自有品牌經營,其醫療器材在歐、美等國受到市場肯定,且獲得高市佔率。在這樣亮眼成績的背後,企業經營者的獨到經營思維是背後隱形的推手,案例公司從創業開始便不斷創新研發,透過智慧財產權保護,甚至將智慧財產權與企業風險管理緊緊相扣,是國內企業經營少有的真知灼見。如此作法,相當值得國人學習,以使企業在地球村的商業競爭中,發展出進可攻、退可守的智慧財產權戰力!

受訪人:法務智慧財產權中心曾柏凱 經理